top of page

音樂治療:如何選擇合適的樂器?


如何選擇樂器

最近在台灣被問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令我反思了音樂治療在世界各地的發展與功能。一位約五十多歲的台籍婦人,沒有音樂背景很好奇地問:「音樂治療到底要用什麼樂器?」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不同的層面來構想,不妨先想想看 5Ws:Who, What, Where, When 和 How。



Who am I 我是誰?

我的音樂背景是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爵士、東方絲竹?每個治療師因為自己的身長環境、文化的不同所以接觸到的音樂類型也很不一樣。Brynjulf Stige 曾提出 Cultural-centered music therapy [1]:



1. 音樂是自我與社會的資源 (culture as a resource for self and society)
2. 音樂是人與我之間的活動 (music as situated activity)
3. 音樂治療是一種健康促進的活動 (music therapy as health musicking)


What am I 我要做什麼?

我在這個療程裡面要幫助個案促進哪個目標?可以是身體、心理、社會、宗教、學業上的哪種?不同的目標也會影響樂器的選擇。例如目標為放鬆與覺察,使用的樂器可能就是頌缽(Singing Bowl)。


如果目標為肌肉訓練,樂器可以是啞鈴狀的沙鈴。如果目標為精緻動作訓練 (fine motor skill),鍵盤樂器可能是好選擇。如果目標為注意力訓練,不同顏色的音磚也許可以達成效果。治療師應該依照個案的需求來提供所需的樂器。



Where am I 治療場地在哪裡?

治療場地是哪裡?是學校的特殊資源教室、安寧治療的一對一病房裡、復健診所的走廊上、團體的大禮堂?是否有鋼琴還是要用能帶著走 (portable) 的樂器?能帶著走的除了小打擊樂器,什麼樂器還可以提供更豐富的音響效果?



When am I 治療時的時節?

治療時的時節,如果碰到聖誕節,是否用鈴鐺來增加報佳音的氣息?如果碰到華人過年,是否增加鑼鼓?如果碰到下雨季,是否可以利用雨聲桶 (rain stick) 來增強現實導向功能?樂器的選擇跟時間、文化也有關聯。



How am I 如何建立關係?

我要如何跟個案建立關係?Seung-A Kim 與 Annette Whitehead-Pleaux 在 2017 年的 Music Therapy Handbook 裡面第五章提到 Music Therap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2],提到音樂治療的多元性,雖美國的訓練背景是以西方音樂為主,但隨著時間發展移民增加,各種文化背景的音樂、樂器也越來越多元。



 

展望:未來的音樂治療樂器

也許因為音樂治療目前在台灣的治療師大多是歐美訓練回國,所以大家能感覺音樂治療師大多都用吉他。是的,吉他在美國的課程裡面是必修的樂器,也反映著當地爵士樂、鄉村音樂、流行音樂的特性。我在德國時的訓練,以傳統的古典音樂鋼琴、器樂、交響樂為主,德國督導跟我說他們以前大家都還學手風琴,反映著德國民謠用手風琴傳承的方式(請想像歐洲老街的街頭藝人)。


樂器的發展也是隨著時代跟著演變,我看到越來越多小朋友、年輕治療師在彈烏克麗麗,因為容易上手也輕便,比吉他更便宜。很感謝自己在台灣有接觸過東西方各種管、弦、鍵盤樂,所以再學另一種相似樂器很快就可以上手,例如以前彈琵琶、現在彈吉他可以很快地進入狀況。母校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在 2018 年亦發展出電腦音樂主修 (major in Computer music),電子樂器 (digital music) 越來越盛行,如果未來 5-10 年看到音樂治療師拿 iPad 當作樂器,並且用各種 app 操作來達成治療目標我應該也不會感到太意外。




References:
1. Stige, B., & Stige, B. (2002). Culture-centered music therapy. Gilsum, NH: Barcelona Publishers.
2. Wheeler, B. L. (2017). Music Therapy Handbook.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