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好書推薦】音樂治療手冊:深入了解音樂治療的各種學派與方法

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Music Therapy Handbook》(音樂治療手冊),聽起來就很有上課的指南、課程、課綱的感覺。這本書是我在德國唸碩士的時候,Music Therapy Program 的指定書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國應用音樂協會的推薦書籍之一。既然那麼多地方都把這本書當作是經典的訓練用教科書,今天就在這邊介紹給大家。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文章封面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1. 工作之後重拾的寶貴資源


除了以前在唸碩士學位時學校規定要念之外,其實它也是在我工作之後,又重拾起來再回去讀的一本書。為什麼呢?


那時候我畢業了大概一年吧,我換到了烏茲堡的工作去。一開始進去的時候,我內心充滿了各種混沌和迷惘。那時我已經念到了音樂治療的碩士學位,拿到兩個國家的音樂治療師證照,實習也都過了,照理說應該是很有資格開始工作。但一剛開始進去新的場合,和新同事、新團隊一起工作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混亂,好像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對自己也還不夠了解。


頭腦迸出了很多很多的疑問,像是要用怎麼樣的音樂手法啊,要用怎麼樣的治療哲學,要怎麼樣跟同事一起工作,然後整個大醫院的環境啊,他們主要又是用什麼樣的治療方針......等等,所以我又再回去把以前讀書時的書拿出來念,因此發現到這本書,我覺得它對我的幫助就很大。



2. 有助於了解各種音樂治療的學派


對我來說,本書最重要的章節是在 Part 2: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


在進行留學諮詢時,許多人常問我們,現在無論是歐洲還是美洲,音樂治療學校眾多,該如何選擇?這些教授的音樂治療手法、導向及研究方向屬於哪一派?我覺得本書的 Part 2,就以十個章節清楚整理並說明了每一個手法、每一個導向的音樂治療定義及實際案例。



編輯者介紹:Barbara Wheeler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編輯者——不是作者,而是「編輯者」,即集大成的人,她叫做 Barbara Wheeler。


Barbara Wheeler 是一個美國人,她曾經當過美國醫院治療協會的主席,也是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在 New Jersey 這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曾經在德國還有波蘭的幾所音樂治療學校裡擔任客座教授。她的足跡踏遍了至少美洲跟歐洲,我知道她蠻常去不同國家,也去過亞洲,所以她的東西應該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適用性,是一位極具影響力和指標性的音樂治療教授。


為什麼說她是編輯者呢?因為這本書共有 37 章,每一章都由不同的人撰寫,最後由 Barbara Wheeler 統整編排,分為三個部分:Part 1、Part 2 和 Part 3。



本書內容介紹


Part 1 音樂治療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講的是音樂治療的定義、專業、歷史、倫理,還有評估與研究的介紹。

這部分一共分為十個章節,概括了音樂治療專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其歷史背景、音樂與大腦的關聯性、音樂治療與多元文化的關係,以及倫理、評估工具和研究的重要性。



Part 2 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


第二部分講的是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Orientations and Music Therapy Approaches),涵蓋了音樂治療的各種方法,共分為十章,即本書的第 11 到第 20 章。



第 11 章  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心理動力取向的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Approaches)。


這種方法經常使用音樂來探索潛意識過程,利用情感和心理分析,協助個案表達並處理內在和外在的衝突。本章一開始提到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名言「The Talking Cure」(談話療法),強調談話/唔談在治療中的重要性。


在這種方法中,談話非常重要。不僅治療師需要具備優秀的諮商技巧,個案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談話,治療師可以幫助個案找出其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並通過整理個案的「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來促進自我成長,讓個案更了解自己。


本章使用了一些精神分析的術語,例如潛意識、記憶與自由聯想、情感處理、移情和自我等概念,這些都是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們以非常傳統的弗洛伊德學說為基礎,發展出了一整套音樂治療手法。


講完心理動力取向的音樂治療,我想跳過去講第 17 章,因為這兩個方法有很多關聯。



第 17 章 深度分析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第 11 章講的是佛洛伊德的理論,而第 17 章的標題是「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這個深度分析式的音樂治療主要基於誰的理論呢?那就是佛洛伊德的好朋友,住在瑞士的分析心理學家(analytical psychologist)— 卡爾·榮格(Carl Jung)。


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的核心理念源自榮格的心理學。他強調整合心靈和探索音樂的象徵。榮格對「象徵」和「原型」的研究很深入,這些象徵在個體心理上有不同的意義。音樂治療師會通過即興音樂來探索個體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調節。


這個方法的集大成者是英國的 Mary Priestly。她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學習音樂,後來又前往瑞士學習。她應該是在瑞士接觸到了榮格的深度心理分析,並將其理念融入到音樂治療的臨床實踐中。


每當我提到瑞士和卡爾·榮格,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瑞士的美麗風景,如阿爾卑斯山。瑞士至今仍有許多心理分析學院,繼續在發揚榮格的學說。


其實我覺得這一派的治療方法在歐洲,特別是在瑞士、奧地利和德國非常盛行,因為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影響力深遠。近年來,亞洲也越來越重視這種分析取向的音樂治療了。


總結來說,第 11 章探討的是「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而第 17 章則聚焦於「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第 12 章  人本主義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es)


第 12 章講的是「人本主義取向的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es)。這章節探討了人本主義的重要性及其在音樂治療中的應用。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本主義」出現的時代大背景,它的定義、哲學思想及其倡導者。人本主義的思想源自東方的佛家、道家和儒家,而西方則是在 14 世紀開始盛行。人本主義強調用「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並逐漸重視「個人」和「以人為本」的認同和價值觀。


14 世紀以前的歐洲大陸受宗教影響甚深,直到 14 世紀,義大利詩人和學者 Francesco Petrarch(中文譯名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的思想才深刻影響了後代的音樂和文學發展。在音樂史上,《浪漫時期》的作曲家李斯特,就曾經把彼特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詩譜曲,展示了人文主義在藝術和音樂中的影響。


人文主義的影響到了心理學這邊,就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他提出「以個案為中心」(client centered 或 person centered)的概念,強調以「個案需求為中心」角度來思考治療的意義,並據此制定適合個案的治療目標和方向。


這個學派還演變出了非常不一樣的分支。例如:另一位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終目標是幫助個案達到自我實現。以及法國哲學家尼采的存在主義思想(existential),這都是人本主義演變出來的一種展現。


人本主義還影響了最近幾十年興起的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又更全面了,它是去強調個案的現有優勢(Existing Strength)和健康傾向(Healthy Tendencies)。這種人本主義的哲學觀用簡單的白話文講,就是強調治療師要「把個案當人看」。


「把個案當人看」這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例如,與失聰的個案工作時,治療師不應只去關注他的聽覺障礙,而是要去強調其存在優勢,比如說失聰個案「觸覺」對音樂震動的敏感度,就可能比一般人更敏銳,音樂治療師就可以通過觸覺的方式來發揮個案的潛力。


其實自從我在美國學習後,我就不太喜歡用「身心障礙」這個詞,因為這樣說感覺是在強調他們的「障礙」。說「身心障礙人士」這個字往往讓人覺得他們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在美國的訓練讓我更傾向於將這些人視為「有特殊需求的人士」(special needs),不再去強調他們的障礙,而是突出他們的優勢和特殊需求。他們可能需要不同的輔助,比如失明的人可能需要點字、觸覺或聽覺的輔助,來彌補視力的不足。


這種觀點也是人本主義的一部分,就是關注健康的傾向(healthy tendencies),而不是過度關注障礙。而重要的是:如何從治療師的角度,提供適當的輔助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第 13 章  認知行為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es)


第 13 章講的是「認知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es)。在介紹認知行為音樂治療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Behavioral Approaches)。


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今天在美國仍然很盛行,特別是在中部和東部的一些學校。這個學派的特色是利用看得到的外顯行為,通過音樂來調整行為或症狀。例如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理論,就是很有名的「帕夫洛夫的狗」。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台灣人聽到《給愛麗絲》這首曲子就會想到倒垃圾,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的制約。


在行為學派之後,還發展出了「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pproach for Music Therapy),這種方法則是希望通過音樂來改變思維和行為,

讓我舉個沒有音樂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我從小在亞洲沒有下雪地方長大,所以我最近學習滑雪時,經常摔倒,反觀歐洲人就都可以滑得很快,滑得很好。後來,我開始用一種自我肯定的方式,來改變我的思維和行為。


在快要跌倒時,我一直在腦中對自己說:「我不會跌倒,我可以做到,我可以滑過去」。結果我真的沒有跌倒。我覺得這種思維的改變非常神奇,我只要相信自己不會再跌倒,我就真的不會再跌倒,這就是一種認知改變的概念。思維和想法的改變影響了我的外顯行為,我控制住自己的腳部力度,慢慢練習,跌倒的次數逐漸減少。雖然我還不是很會滑雪,但至少我開始不再那麼容易跌倒。


在音樂治療中,這種自我肯定的概念也同樣適用。舉個例子,如果個案害怕回家或上學,我會提供一首德國的歌曲《Ich schaffe》(我可以做到)。這首歌的歌詞講述了成長中的挑戰和克服困難的經歷。治療師可以引導個案一起討論和創作歌詞,讓他們把自己的狀況寫進去,但一定會保留「我可以做到」這句話,以幫助他們用正向思維改變負面想法。


在英文世界中,有一首歌叫《Don't Quit》(不要放棄),可以作為類似的自我肯定工具。不知道在中文世界中有沒有哪一首歌,也是利用簡單的旋律和重複的歌詞,來傳遞「不要放棄、我可以做到、或不要害怕」的積極訊息。



第 14 章  發展取向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第 14 章講的是「發展取向的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es),這一章節探討了發展心理學中的治療方法。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幾位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大家應該都聽過,比如皮亞傑(Jean Piaget)和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皮亞傑的理論涉及到認知發展階段,包括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而艾瑞克森則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強調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所面臨的心理社會挑戰,如口腔期和肛門期等。


此外,這一章還講到「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探討了母嬰之間的依附關係,以及發展取向的音樂治療,強調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並根據個體在這些階段中的需求來設計治療方案。這種方法認為音樂能力的發展與其他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密切相關。



第 15 章  諾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第 15 章的標題是「諾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這個方法我們在頻道中應該提到過不少次,但讓我們再詳細介紹一次。


書中提到 Paul Nordoff 是一位美國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Clive Robbins 是一位英國音樂教育家。兩人合作開創了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法,強調即興創作,通過即興音樂與個案建立關係,發展它展音樂能力和表達方式,目標是改善溝通、社交和情感表達。


這個派別的一個有趣之處,是他們非常重視錄音和自我分析。在每次治療會話(Session)中,會用錄音設備記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然後用來改善音樂介入的方法。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法強調「內在的音樂孩子」(Music Child)和治療師的「臨床音樂技能」(Clinical Musicianship)的重要性。他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的音樂孩子」,再搭配治療師的臨床音樂技能,通過這樣的治療關係,可以改善個案在不同領域(Domain)的治療目標。


我記得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中心現在在倫敦、紐約以及中國大陸都有訓練中心。大家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看看,比如一些夏季課程(Summer Program)或獎學金的機會。有機會的話,可以前往這些地點進修,無論是倫敦、紐約還是中國大陸,都有不少這一派的音樂治療師。



第 16 章  邦尼引導意象音樂治療法(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ing and Music)


第 16 章講的是「引導意象的音樂治療法」(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簡稱 GIM)。


我自己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正式訓練,只是參加過一兩次相關的研討會或工作坊,透過閱讀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這種方法主要利用古典音樂,引導個案進入改變的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其目標是通過音樂引導的意象,幫助個案更好地了解自己(self-understanding),解決內心衝突(conflict resolution),並促進成長、洞察力和轉變。


這個方法我覺得比較靈性(spiritual),很多音樂治療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就會從科學或人本的角度,進一步深入探討靈性方面的問題。



第 18 章  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第 18 章講的是「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NMT)。因為我受過相關訓練,擁有神經音樂治療的證照,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一個手法。


神經音樂治療最常是在復健醫院等工作場域中應用,特別強調音樂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這一派有大量的研究支持,例如現在在加拿大 Dr. Taut,和 Corinne 的研究,以及在科羅拉多州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進行的工作。


神經音樂治療利用核磁共振(MRI)噪音或其他儀器,深入探討音樂對大腦的影響。這些研究強調音樂、醫療和生物病理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科技儀器的進步來驗證音樂的療效。例如,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和腦神經科學,都現在是很熱門研究領域。


我認為神經音樂治療最令人佩服的是其科學實證精神(這在做研究、當學生時非常重要)。許多研究可以量化並進行統計學分析,這使得音樂治療的效果更具說服力。比起一些看不到、摸不著,比較難量化的心理動力學、深度分析或 GIM 方法,神經音樂治療的方法更可以通過數據來追蹤和驗證。


此外,神經音樂治療經常利用最新科技,如各種傳感器、步伐探測器和音樂應用(app),將其與音樂和腦神經學研究結合。我認為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非常有趣。



第 19 章  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


第 19 章講的是「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這章的一開始,作者就開門見山的提到這個主題在這裡有點具爭議性。因為社區音樂治療與傳統的音樂治療定義有所不同,它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音樂在社區中的功效。


社區音樂治療的核心價值非常新,主要是在近 20 年才發展出來的。它是在 2000 年之後,發展出以基於權力導向的大系統,來看待音樂與整個社會之間的關係。


這個權力導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 個人的權利

  2. 生存的權利

  3. 工作的權利

  4. 文化差異(如皮膚顏色、語言和社會結構)

  5. 社會階層

  6. 環境和永續經營


美國的音樂治療學者 Brucia 提到,社區音樂治療的模式更像是一種「生態實踐」(Ecological Practice)。它關注的是整個大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改變。這種思考模式之所以重要,特別是在近兩三年疫情影響下,大家對健康的定義和公共衛生系統的狀況都有了新的認識。


在書中提到,這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音樂治療將會越來越朝向公共衛生系統的思考方向發展。這與我們之前所理解的音樂治療,就是「音樂治療師通過音樂媒介,達成不同治療目標的」傳統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 20 章  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


第 20 章是「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這是第二部分的最後一章。


在這一章中,作者講述了表達性藝術治療的重要性,僅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Express" 表達在這種治療中是至關重要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包含了哪些範疇呢?作者提到,它包括藝術治療、戲劇治療、舞蹈治療和音樂治療,這些領域都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範疇中。



Part 2 小結


我們講解了本書的第二部分:不一樣的音樂治療手法和導向。這部分共有十個章節,分別是:

  1. 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

  2. 人本主義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

  3. 認知行為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4. 發展取向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

  5.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6. 引導意象的音樂治療(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GIM)

  7. 深度分析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8. 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9. 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

  10. 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


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是否對各種音樂治療的手法、取向和不同流派有更多的了解。


每個流派可能流傳於不同的國家,各有其優點和缺點。某些流派如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和心理分析音樂治療(Psychoanalytic)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流派則可能是為了推翻前人的學說而成立的。此外,有些流派非常與時俱進,利用科技產品進行測量和研究,發表論文;而有些流派則更強調靈性上的深度成長。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某種公眾利益或權力的表現,通過音樂達到他們的抗議目標,這也反映了音樂在社區和公共衛生系統中的演進方向。



選擇適合你的音樂治療學派


那麼回到今天的問題,我們到底要學哪一個學派呢?


老實說,我覺得這真的看個人。你需要找到與自己的價值觀和治療理念最契合的學派,這裡沒有對錯之分。比如有些音樂治療師專攻較為靈性(Spiritual)的治療手法,而另一些則強調科學實證,認為統計學和論文發表是治療成長的關鍵。


我自己學過許多不同的手法,走訪過一些國家,最終發現每個人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治療方向和介入模式。而且面對不同的個案,你也可能會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例如我現在在精神科工作,遇到的病人種類繁多。有些病人因憂鬱情緒而臥床了一、兩個禮拜,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護士只能照三餐送飯。面對這樣的病人,我會去他床邊試著與他交流。如果他願意跟我講話,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聊天和活動;如果他不願意,那麼我們可以從被動式的音樂聆聽開始介入。


與此同時,面對認知功能良好、能走到治療室來的病人,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自我傷害、割腕或自殺等情況,我的介入模式就會有所不同,一種是以人本主義方式介入,而對另一種則可能會採用分析方式的角度介入。


總之,治療手法取決於個案的需求和能力,治療師會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介入角度。我經常將不同的手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合式的治療方法。面對不同的個案,我可能會結合兩到三個不同的流派。例如,我可能使用 40% 的認知行為學派(CBT),加上 20% 的人本主義學派,再加上 30% 的心理動力學派。這些比例會根據個案的需求和治療目標進行調整。


這就是本書第二部分對不同流派的介紹。不知道大家聽完後是否對有更清晰的了解呢?



Part 3


我現在很快地講一下 Part 3,Part 3 主要根據不同的族群進行分類。


第 21 到 26 章為 Section A,這部分主要探討音樂治療在兒童與青少年中的應用。


第 27 到 32 章為 Section B,講的是音樂治療在成人中的應用。


第 33 到 37 章為 Section C,則是音樂治療在醫療場合的應用,即 Medical Music Therapy。



總結


這本書的一開始是講述音樂治療的定義、倫理、研究和發展方向等,但因為今天這一集主題的關係,我們側重於 Part 2 不同的音樂治療流派與手法,最後 Part 3 講的是音樂治療在不同族群中的臨床應用(Clinical Applications)。


希望大家聽過這次的 Podcast 之後,對音樂治療有更深的認識,然後這本書也是許多音樂治療學校指定的教材喔。謝謝大家今天的收聽!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