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好書推薦】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本很經典的音樂治療教科書:《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ition》(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


我現在讀的是英文版的第三版,而心理出版社在 2008 年也出版了中文版。不過,中文版似乎是第一版或第二版,而非第三版。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文章封面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應該是在大約 2018 年。我那時已經完成了音樂治療的學位,實習也結束了,所有課程也修完了,接下來就要準備考取音樂治療師的證照,即 CBMT 考試。


在實習期間,我一邊處理臨床病人,一邊利用空閒時間讀書。為了應付考試,當然需要讀一些與考試相關,對考試有幫助的書籍,而這本書正是當時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推薦的考試用書。


當時我是怎麼學習這本書的呢?其實,我把這本書當作補充單字的工具書。因為CBMT考試大多是選擇題(約120題),對於像我這樣的外籍學生來說,許多醫療專業術語需要加強。所以,我主要利用這本書來背誦不一樣的單字和術語。


今天我會以這樣的脈絡來分享一些我工作的日常和書籍內容,最後也會像我當初學習的方法一樣,分享一些英文單字。這樣大家就可以了解我在精神科工作時常見的診斷,以及其英文對應的名稱。



本書內容架構


現在,我先來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它總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音樂治療的概述、定義和理論。


第二部分:介紹音樂治療在不同族群中的應用。包括兒童、成人、精神疾病康復中心、特教場所、臨終關懷等。這部分主要講述音樂治療的實踐及其在不同族群中的臨床應用。


第三部分:探討音樂治療的研究和專業倫理問題,包括道德議題(ethics issue)和音樂治療的未來發展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 2008 年出版的增訂第三版。雖然這本書距今已經有 15 年了,內容有些過時,但它仍然具有基礎性的重要價值。所以,大家不妨看看這本書,了解一下音樂治療的基礎和發展歷程。



出版社與作者


現在我們回到這本書的出版社。正如剛才所說,這本書是我在美國準備考證照時使用的教材,因此它也是由美國音樂治療協會出版的教科書。


這本書的作者有三位:William Davis、Kate Feller 和 Michael Tout。其中,William Davis 和 Michael Tout 是當時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教授,而 Kate Feller 是愛荷華大學的教授。



增訂版的內容


介紹完作者和出版社後,我們回到書的內容。


首先,作者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了增訂第三版的內容。這本書的第一版於1992 年出版,第二版於 1999 年出版,聽起來都很老了,距今已經 23 年了。第三版則於 2008 年出版。在這第三版中,作者增訂了更多最新的研究(research),以及市面上最新的研究結果和臨床技巧。


其次,2008 年的第三版還新增了音樂治療在臨終關懷(hospice care)中的應用。雖然在2023年的今天,這個話題聽起來並不新穎,但在2008年,這是這一版的一個重要增訂內容。


第三,作者還增加了更多音樂治療的臨床應用,擴展了不同族群中的應用內容。音樂治療是一個新興且發展迅速的行業。每個音樂治療師的培養過程和職業範圍都可能非常不同。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已經執業的音樂治療師,都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參加繼續教育研習和會議等。


這也是為什麼音樂治療的書籍常常會有增訂版的原因。每一版都會增加和更新應用內容,並探討音樂治療在不同族群和應用上的可能性。



本書寫作特色


今天我要來講講這本書的寫作特色。在序言的最後,作者列出了這本書的七個寫作特色,使讀者和學生可以輕鬆找到所需資訊。這七個特色如下:


  1. 章節概要(Chapter Outline):每一章開頭都有一小段文字,概述該章的主要議題和副議題。

  2. 表格和插圖:書中有大量表格和插圖,直接總結了許多關鍵概念,並提供了音樂治療技術和介入的實例,這些例子和概念都很直觀地展示給讀者。

  3. 章節總結(Chapter Summary):每章結尾都有一個總結,回顧該章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加深理解,方便學生為考試和作業做準備。

  4. 學習問題(Study Questions):每章後面提供學習問題,促使讀者反思,並且可以在課堂討論或小組活動中用這些問題來學習。今天我也會在 Podcast 的結尾問大家幾個問題的原因,讓大家可以回顧今天的內容。

  5. 精選閱讀(Select Readings):每章後面都有精選的參考資料,包含其他書籍、文章和資源,供讀者擴展閱讀。

  6. 術語表(Glossary):書的最後附有全面的音樂治療術語表,按 A 到 Z 字母順序排列,方便讀者查找和理解術語,然後再翻回到前面,看這個術語它在怎麼樣的情境下代表的意義是什麼,超好用,非常推薦。

  7. 索引(Index):書的最後還有索引,如果你想要快速找到某個特定主題或特定概念的話,索引可以幫你快速找到特定主題或概念所在的頁面。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寫作特色,它的編排方式就是一本教科書,確實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



本書章節介紹


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共有 16 章。今天我要講的是我比較熟悉,而且每天都會接觸的一章——第 8 章。


第 8 章屬於第二部分(Part 2),即「音樂治療相關的工作族群」(Population Served by Music Therapists),標題是「音樂治療在情緒與行為相關疾病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簡單來說,就是音樂治療在精神科中的應用。


今天我會介紹這章的每一個小節,藉此分享我的工作內容和一些小案例,最後,我會考大家幾個問題。



故事分享:在精神科學到的第一堂課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發生在我剛開始在精神科工作的時候。一般來說,治療師的辦公室並不在病房裡,無論是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還是其他治療師,我們的辦公室通常是一棟獨立的綜合活棟大樓,然後有其中一層(或地下室)是給病人的活動空間。


所以在這個醫院中,治療室就設在地下室。每天早上我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病理報告,看看是否有突發事件,比如病人離院後未歸或自殺等。這些緊急報告在電子化病歷系統裡面,通常用紅色標示,表示特別需要關注。


查看病理報告後,我會進入病房與護理站的護理師交流。與護理師建立良好關係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會提供許多有用的信息,例如某些病人的行為特點。比如,有些病人對亞洲女性特別有好奇心,而我作為層樓唯一的亞洲女性,必須特別小心這類病人。護理師還會告訴我哪些病人早上情緒不佳,都要睡到中午下午才起床,那我就會他的治療時間排到下午。


記得剛開始在這個醫院工作時,我不太熟悉這裡的規矩。有一天早上,我在護理站詢問當天病人的情況,用德文問了句:「今天有什麼正常或不正常的情況嗎?」結果,一位非常資深,已經資歷二三十年的護理師立即糾正了我,說:「請不要在醫院使用『正常』(normal)或『不正常』(abnormal)這個詞。」因為來到這裡的病人,通常已經無法區分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這就是我在精神科學到的第一堂課——在這裡,沒有什麼是正常的,也沒有什麼是不正常的。


那麼,我應該要怎麼問呢?應該這樣問護理師:「今天這個病人有什麼特別需要我注意的事情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句,使用「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或「有什麼特別需要我注意的事情」來取代「正常或不正常」更為專業。



行為與情緒相關疾病的成因


這些情緒與行為相關的疾病,其標題是 "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行為和情緒障礙)。這些疾病往往是由環境影響所造成的,書上提到「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環境造成的影響)。


例如,兒時的創傷可能源於家庭爭吵、父母離異或父親酗酒等情況。這些創傷是環境影響的結果。或者這些個案在學校遭遇排擠或霸凌問題,這也是環境造成的。此外,來自其他國家的難民需要適應新的語言和文化,這些都是環境帶來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字眼來看待這些人的經歷,因為我們不清楚他們過去遭遇了什麼。過去的經驗可能會影響他們今天的行為和情緒表現。因此,比較好的問法是:「今天這個病人有什麼需要幫忙或注意的地方嗎?」還有一些關鍵詞可以更直接描述這些精神病人的狀況。這些關鍵詞大家可以記一下,就像背單字一樣,因為有時候標題 "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 可能會讓人不太清楚其涵義。


現在我再介紹幾個相關詞彙,這樣大家可以更直接地了解這些族群。比如說英文中有一些詞會用來描述有身心障礙或情緒問題的人,如:


  • Mental illness(精神疾病)

  • Mental disorders(心理障礙)

  • 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障礙)

  • 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行為情緒障礙)

  • Psychopathology(精神病理學)

  • Emotional illness(情緒疾病)

  • Emotional impairment(情緒障礙)

  • Behavioral disorders(行為障礙)


當大家聽到這些詞時,可以直接聯想到這可能是與精神科有關的病症。其實我知道美國有些精神科不會使用這些術語,而是直接稱為 "Behavioral Health"(行為健康),來表示精神的行為矯正中心。裡面可能也會有一些相關的病人。



診斷精神疾病的兩大系統


這章還講到如何對精神疾病進行診斷,主要提到了兩個系統:



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第一個是大家在台灣應該比較熟悉的 DSM-5(第五版)。它的全名是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文叫做《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是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所以屬於美國系統。台灣也偏向使用這個系統。



ICD(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另外一個系統是 ICD(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我們常會學來進行精神疾病的診斷與分類。ICD 目前出到第十版(ICD-10),這個系統由聯合國(UN)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


我的經驗是許多歐洲國家傾向於使用 ICD 系統,而美國則使用 DSM 系統。比較而言,DSM 整個觀念,還有更新的速度可能比 ICD 快一些,但兩者在本質上大同小異,只是不同國家使用不同的診斷系統。



精神疾病診斷的好處與壞處


精神疾病的診斷真的是並不容易,因為需要達到一些標準(criteria)。診斷過程中會描述病人的發病頻率、病徵(symptoms)等,只有達到標準後,醫生才會做出診斷。在我們醫院,常常會看到嘴巴上說的診斷代碼(F code)就是來自 ICD 系統,例如 F20(精神分裂症)或 F30(情感性精神障礙)、F40(焦慮症)。我經常看到的個案多集中在 F20 到 F30 之間,比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的個案。


做這些診斷名稱其實有好有壞。好處是醫生做了診斷後,保險公司才會核銷住院的經費,病人需要這些診斷才能留在醫院。若沒有診斷,保險公司不會給付經費。此外,病人如果需要申請社工協助、安置在某些社會住宅等,也需要診斷來獲得其他社會福利或保險公司的幫助。


作為一名臨床工作者,我有時會覺得,雖然診斷名稱很重要,但我不會急於給個案貼上標籤。因為給一個診斷,就像直接說「他有病」,這樣的方式並不總是合適。我更傾向於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環境影響,探索他們的生長背景,了解他們為何會有憂鬱症或其他情緒問題。我會以更全面(holistic)的角度來關懷病人,了解他們的需求。


因為我不是保險公司,也不是社工,而是一名音樂治療師,所以我會從更深遠、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病人。



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現在,我來介紹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第一個要介紹的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許多患者需要住院治療。這類個案有兩個主要特徵:妄想(delusion)和幻覺(hallucination)。這兩個特徵是診斷該疾病的重要標準。


妄想是指錯誤的信念或想法,對患者來說,這些信念是真實的,但其他人卻不會相信。例如,我曾遇到一位病人,他妄想自己會飛,認為自己能像鳥一樣飛翔,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其他人不會相信這種想法,但對他來說,這卻是絕對真實的。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病人,她堅信自己姓陳,而不是醫院記錄中的李小姐。當我進入病房,自我介紹後,她立即告訴我:「我不姓李,我姓陳,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叫我李小姐。」這是一種典型的妄想,患者堅持與現實不符的信念。


在治療過程中,我再一次詢問她,如果她是陳小姐,那李小姐是誰。她接著編造了一個複雜的故事,聲稱李小姐住在美國,幾年前從美國飛到德國,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信念。


有些病人會害怕被害,認為有人要嫁禍給他們或傷害他們。例如,有個案會一直害怕有人拿刀子刺傷他,整天活在被害妄想中。他們可能表現出極度恐懼,經常自言自語:「不要接近那個人,他會傷害你,他手上有刀子。」這種自言自語也是思覺失調症的一個特徵。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妄想的另一個特徵——幻覺(hallucination)。妄想是信念上的錯誤,而幻覺則是感官上的錯誤(sensory experiences)。幻覺涉及到五感,包括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方面的不實感知。


例如,有個案告訴我,他昨天在廚房裡看到了上帝。這就是幻覺,因為我們的廚房裡根本沒有上帝。還有個案會說今天不參加音樂治療,因為耳朵裡又出現了那個人,他們會有幻聽的現象。這樣的個案其實很辛苦,因為他們無法分辨所聽到的是現實還是幻覺,或者是腦內的聲音。


有時候,在我的音樂治療(session)中,個案會突然自己笑起來,我問他有什麼好笑的,他會說耳邊有人講笑話。這是幻聽,一種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錯誤感知。


這些個案通常病情嚴重,僅靠音樂治療是不足以治癒的,需要整個團隊的支持,特別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加上安全的環境對這些病人非常重要。例如,覺得自己會飛的個案可能會有跳窗的危險,所以需要將他們安置在安全的地方。醫院會避免讓這類個案住在靠窗的房間,護理師也需要經常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況,有些病房甚至會裝有監視器,護理站可以隨時監控個案的狀況。



情緒障礙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書中提到的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或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這裡的 "Affect" 主要指的是情緒。


在音樂治療中,我們如何偵測或覺察個案的情緒呢?例如,今天的個案可能看起來非常沮喪,不與人交談,也沒有眼神交流,只是獨自坐在椅子上,不與人互動。這是一種情緒表現。另一個個案可能精神奕奕,假日回家見到父母很開心,覺得自己的治療進展到一個地步,甚至覺得可以出院。這些都可以通過他的面部表情和整體感覺來觀察他的情緒狀況。


這就是書上寫到的 mood、心情、情緒上面的障礙。情緒障礙主要包括兩種疾病:第一是憂鬱症(Depression),第二是雙極性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也稱為雙極躁鬱症。



憂鬱症


憂鬱症的主要特徵是在一段時間內,患者的功能與之前相比有顯著不同。這意味著憂鬱症有一個特定的發作期(episode)。例如,有些病人在這段時間內完全提不起勁,整天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這種情況持續很久,最終成為住院病人。


憂鬱症的診斷特徵就是要有這個發作期,醫生會觀察這段時間的持續時間及其表現,是否影響到患者的上學或工作等功能。如果只是輕症,可能需要定期與心理治療師進行會談;如果症狀持續很久,可能需要藥物治療。

除了憂鬱症,書中還提到雙極性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也稱為雙極躁鬱症。



雙極躁鬱症


與憂鬱症不同的是,雙極性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分為兩個發作期:躁期(manic episode)和鬱期(depressive episode)。這兩個時期的表現特徵非常不同。


在躁期,患者會表現出極度的活躍和暴躁。他們可能會一直想做很多事情,完全無法靜下來,感覺精力充沛但盲目。這時,患者可能會表現出粗線條、彈奏很大聲的音樂,比如彈奏大和弦、大跳音程,或者在房間內敲打所有樂器,無法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聲音或事情。


而在鬱期,患者的表現則與憂鬱症的症狀類似。他們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勁,只想待在床上,無論同房的人如何鼓勵,他們都沒有動力。


因此,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在診斷時的關鍵特徵就是根據發作期(episode)來判斷的。醫生會比較患者在發作期間和之前一段時間的功能表現來做診斷。



Anxiety Disorder


書中還提到了一種疾病——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焦慮症包括以下幾種:


  • 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驚恐症(Panic Disorder)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這些焦慮症狀我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尤其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他們通常表現出極度的害怕,有時甚至有明顯的身體反應,比如蜷縮著身體,手抱頭或胸,不願與人互動。


對於這類個案,治療師首先要做的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provide a safe space),讓他們感到安心。我會選擇使用一些柔和的樂器,如風鈴或小豎琴,這些聲音小而精緻,能夠營造出安全的氛圍的樂器來做治療的第一步介入。


書中還提到,對於這類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CBT 是在行為學派基礎上發展出的,希望通過改變個案的思考方式,幫助他們對創傷社交,或是他們恐懼的事物有不同的見解。



人格障礙


接下來介紹書中提到的一種疾病——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障礙有很多類型,主要分為A型、B型和C型。我們這裡最常見的是A型,稱為奇異型或異常型人格障礙。比如妄想型人格和孤僻型人格等,都是A型人格障礙的一部分。


人格障礙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難治療也最難診斷的一種。為什麼難以治療呢?因為這類病人常常缺乏病識感,他們不覺得自己有病。很多人認為自己只是性格孤僻,與其他人不同。這些病人可能會覺得「我沒有問題啊」然後抱怨是其他人的錯,例如誰把他送進精神病院,或是警察的錯,從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


這類病人很難接受藥物治療,常常拒絕吃藥。如果病人不吃藥,醫院只能依靠其他治療方法,如音樂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等,但效果非常有限。因為他們沒有覺察到自己需要改變,治療效果就會非常有限。


我們遇到過一些病人,不斷進出院,被警察送回來,再次出院,又被送回來,但仍然拒絕吃藥。這類個案的治療非常困難。


書中提到的這類疾病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傳統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因為它針對的是病人的整個人格原型來做治療。但是,這種治療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可能三到五年甚至更長,而且需要大量的資源。因此,書中提到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非常難治療的精神疾病分類。



Substance related disorder

接下來介紹書中提到的另一個疾病——物質相關症狀(Substance Related Disorder),包括藥物濫用、毒品和酒精成癮等問題。在我們醫院,有一整個病房專門收治這類個案,他們可能是因為吸毒或酒精上癮而住院,這類病患在醫院中也是相當常見的。



Altered psychiatric disorder


最後要的是其他類型的精神疾病(Altered Psychiatric Disorder)。如前所述,這本書是 2008 年出版的,到 2023 年一定又有更多新的診斷名稱和精神疾病分類。


這些基本分類給大家一個概念,但如果想了解更新的診斷名稱和分類,建議可以去參考最新版本的相關手冊。



精神疾病治療的不同哲學觀


接下來,書中提到的是對精神疾病治療的不同哲學觀(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to Psychiatric Treatment)。



行為治療法(Behavioral Approach )


第一個提到的是行為治療法(Behavioral Approach),通常使用制約、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或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來進行治療。

其次是認知治療(Cognitive Approach),治療師主要幫助病人減少不理性的想法(Irrational Thoughts),並看看能不能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式。



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 )


接下來是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例如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這種模式更注重於生理和病理上的治療方針。無論是哪種治療方法,面對精神疾病時,主要目標都是聚焦於情緒的治療。情緒難以量化,無法直接觸摸或觀察,雖然有時可通過臉部表情略知一二。由於情緒的這種難以量化的特性,音樂治療可能提供更有效的情緒表達方式。音樂能夠觸發特定情緒,或表達那些難以用嘴巴說不出來的感受。


融合手法(Eclectic Approach)


這大概就是我每天的工作啦!最後,書中提到,目前世界各地的醫院大多採用的是融合手法(Eclectic Approach),結合行為、認知和生物醫學模式進行治療。


醫生負責開藥,影響病人的腦神經系統,屬於生物醫學模式。治療師則可能進行認知訓練,職能治療師常做許多認知活動。音樂治療師也可以通過創作歌詞進行認知訓練,或通過行為制約(conditioning)進行操作治療。


這些不同的哲學觀和治療方法,共同構成了精神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綜合方法。



六種音樂治療活動的介入方式


書中提到,在精神疾病照顧中,常用不同類別的音樂治療活動和介入。主要有六種不同的音樂活動介入方式。


那不論使用哪種方法,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病人的年齡和文化背景(individual age and culture)。


我非常同意這一點,不同年齡的病人需要不同的歌曲介入。比如,青少年和長者所需的歌曲肯定不同;一位穆斯林女性和一位德國本地男性農夫,他們的需求也會非常不同。因此,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個案的年齡和文化背景。


現在,我將逐一介紹這六種音樂治療活動介入方式。



1. 音樂聆聽與回應(music listening and response)


第一個,他想到的是書上說我們可以利用音樂聆聽與回應,那這第一個活動是音樂聆聽與回應(music listening and response)。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增強個案的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和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這個活動我經常做,我會和個案一起聽歌,然後分享他們對這首歌的反應,以及他們過往的經驗或生長歷程與歌曲的關係。



2. 音樂演奏與創作(music playing or composing)


第二個活動是音樂演奏或創作(music playing or composing)。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增強個案的社交能力,並觀察整個團體的動力。


在小組團體中,我會和個案一起討論音樂演奏或創作。這可能是一個鼓圈,也可能是自由即興。我會詢問今天誰是主奏,誰負責打擊節奏,誰負責和聲等。一個團體內的動力和個案之間的社交功能,這些都可以在音樂演奏或創作即興中展現出來。



3. 音樂與律動(music and movement)


第三個活動是音樂與律動(music and movement)。這是我也經常進行的活動,且我使用的律動非常簡單,就是呼吸。利用音樂穩定的節拍,與個案對話,創造一種安全的氛圍,進行呼吸活動。


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增進個案的自我覺察能力。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活動對於危機處理(Crisis Intervention)和創傷個案(trauma cases)非常有效。通過簡單的呼吸和身體覺察,隨著音樂的律動一起擺動呼吸,觀察橫膈膜及身體的反應。



4. 音樂與其他表達性藝術(music and other expressive arts)


第四個活動是音樂與其他表達性藝術(music and other expressive arts),例如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舞蹈、音樂與詩集等。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討論機會。有時候我會和個案一起討論歌曲的歌詞。我們這裡有許多德文民歌(volkslied),歌詞都由歌德或席勒等大文豪寫的,非常難、非常深奧。這些討論非常有助於個案更深入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



5. 與音樂相關的娛樂或休閒活動(music-relate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第五個活動是與音樂相關的娛樂或休閒活動(music-relate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這類活動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慶和時節來進行,例如聖誕節的歌曲、復活節的歌曲、夏天的歌曲、春天的歌曲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療師在選擇這些歌曲時,應考慮到病人的文化背景和個人偏好。因為有些人可能不喜歡聖誕節的音樂,甚至會因為某些歌曲觸發不愉快的回憶。


因此,在進行這些活動之前,必須先了解並評估個案的文化環境和年齡,並加以

小心處理。



6. 音樂與放鬆(music and relaxation)


最後一個音樂介入模式是音樂與放鬆(music and relaxation),它目標是通過正念(mindfulness)來思考和練習。


總結一下,這本書提到的六種音樂治療介入活動是:


  1. 音樂聆聽與回應

  2. 音樂演奏與創作

  3. 音樂與律動

  4. 音樂與其他表達性藝術

  5. 音樂與娛樂

  6. 音樂與放鬆



未來的展望:以不同階段或方式回歸社區


在這本書的未來展望中,它提到希望這些精神疾病個案能以不同階段或方式回歸社區(這個跟我們目前醫院在執行的事情很像)。


我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歐美的一種趨勢,就是傾向於減少大型精神病院的住院機構,提供不同模式的照顧。不管是哪種方式,住院的時間都會越來越短。書中提到的是短期照護(short term care),從金錢、經濟考量或醫學觀點來看,住院時間希望能逐漸縮短。出院後,個案可能回歸社區,參與日間照顧(如早上8點到下午4點來醫院,平時住在自己家裡),或者定期門診(如每月或每週一次的會談和拿藥),這樣個案能夠在社會上正常運作。


另外,有些個案可能需要醫生或醫療團隊的家訪,這也是一種照顧模式。這些措施的目標都是希望個案能夠回歸社區,因此社區居民需要有包容和理解的意識,大家互相幫助。



隨堂小考


現在,我要按照這本書的模式,最後問大家幾個學習問題:


第一題:請問思覺失調症的主要診斷特徵有哪些?提示:有兩種。請寫出兩種。


第二題:情緒障礙(Mood or Affect Disorder)的主要診斷特徵是什麼?提示:英文是episode。


第三題:為什麼人格障礙被許多人認為難以治療?


第四題:請問哪一種治療方式對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來說最有效?

A. Psychodynamic(心理分析)

B. Neuroscience(腦神經)

C.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

D. 以上皆錯


第五題:請寫出兩種精神照顧中常用的音樂治療介入活動。



總結


我大概介紹了第八章,行為與情緒障礙中的音樂治療應用。這本書還有很多章節,我根據我以前的學習方式,解釋了一些單字和專有名詞,並分享了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狀況。最後的幾題小問題,希望能讓大家反思這本書的內容。


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用的教科書。雖然它出版於 2008 年,到 2023 年可能有很多地方需要更新或加強,但對於準備考美國音樂治療證照的朋友來說,我真的很推薦這本書。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