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介紹的這本書原本是紅皮書,現在改了新版變成藍色封面,叫做《The New Music Therapist Handbook》。還記得以前在美國的時候,大家都說這本書是小紅書,每個音樂治療師都必備的一本書。而在2018年,這本書改版了,封面變成藍色,所以現在我們可能要叫它小藍書了。
今天我會先介紹一下我與這本書的作者之間的關係,還有這本書的出版社。接著,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下作者在序言中寫了哪些內容。然後,再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章節安排,總共有13章。我會挑選其中 4 章來重點講解,最後再給大家做一個總結。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是 Dr. Suzanne Hanser。Dr. Hanser 現在是國際音樂與醫療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and Medicine,IAMM)的主席。他也是我以前在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念書時,當時的音樂治療部門的創系系主任,一直到今天還是榮譽系主任。
我大概是在十年前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應該是 2015 或 2016 年的時候買的。我當時購買這本書是為了準備去伯克利音樂學院面試音樂治療的學位。為了了解系主任的著作和學校的教學內容,我就在面試之前買了這本書,那時候它還是紅皮的版本。當時我大概翻閱了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去參加面試,面試我的正好是 Dr. Suzanne Hanser。後來我順利進入了這個學位,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也算是非常有感情。
這本書的歷史與演變
那時候我說我是 2015 年買的,那這本書的第一版紅皮書是 1999 年出版的。現在我看到這一版是 2018 年的改版,這也顯示了 Dr. Suzanne Hanser 與時俱進的風範。她在 1999 年寫了這本書,當時她在學校教書,作為音樂治療的教授,但她也去訪問不同的音樂治療師,了解整個音樂治療行業的發展和需求,並根據訪談結果進行增添和改版,把新的內容放進這本書裡面。
剛剛提到這本書是我之前為了申請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的音樂治療學位所用的。這本書的出版社就是 Berklee Press,也就是 Berklee 學校的出版社。這個出版社不僅出版音樂治療的書籍,還我覺得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它出版了很多關於爵士樂、吉他即興、打爵士鼓等相關書籍和譜。我可以把這個出版社的連結放在我們的 show note 裡面。大家可以去看看,如果你對於練爵士、藍調等有興趣,我覺得 Berklee Press 出版了很多相關的書籍,非常值得一看。
作者序
好,那我們現在就來講講作者序吧,看看 Dr. Suzanne Hanser 在序中講了什麼內容。
在序的部分,Dr. Suzanne Hanser 提到了她在擔任系主任的這些年來,音樂治療的目標變得更為博大精深,並且有了更多的研究發表。在她當系主任的這二三十年裡,音樂治療的研究和實踐都發展迅速。她認為,應該發展出一種新的方法(approach),一種更全面(holistic)且融合(integrative)不同學派的方法來進行音樂治療。
所以她在序中寫道,她希望這本書能為讀者帶來一種旅程的感覺,一種通往健康和完整的旅程(journey to wellness or wholeness),並且通過共同體驗音樂,幫助讀者發掘內心的資源和創造力(experiencing music together and uncovering inner resources and creativity)。這本書不僅是一個學習工具,更是一種體驗和感受音樂的方式。
增訂版中新增的內容
多元文化
第一個,也是我等一下會主要著重的章節,就是多元文化(diversity)。Dr. Suzanne Hanser 提到,無論是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比如在我現在所在的歐洲,由於烏俄戰爭的影響,導致很多難民流入,使得我們遇到的個案背景變得非常多元。
她強調,我們需要以一種文化謙遜的視角(cultural humble perspective)來對待這些個案,對不同的文化保持尊重和謙虛。然後用這種態度對於吸引年輕的音樂治療師,讓他們也學習並適應這種多元(diversity)文化的精神。
音樂治療
再來一個很重要的內容,Dr. Suzanne Hanser 在序中提到,她在音樂治療中主要採用的方式是一種資料庫方法(database approach)。這種方法基於各種資料的分析,無論是個案行為上的資料,還是音樂上反映的資料。以資料為基礎來看待音樂治療,相較於其他學派如分析潛意識或夢境等方法,這種資料庫方法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更注重數據的分析與應用。
治療師與自我照顧
第三個,2018 年新增版本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增加了關於自我照顧(self care)的章節。在1999年出版的第一版小紅書中,完全沒有這個自我照顧的部分。這也反映了近年來自我照顧這個話題的重要性和受重視程度。Suzanne Hanser 在 2018 年增訂版本中,特意將自我照顧的概念納入其中,這對音樂治療師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第 1 章:音樂治療的脈絡
這本書總共有 13 章,那我今天就挑 4 章來講給大家聽。
OK,現在進入第一章。第一章的章節名稱是 "A Context for Music Therapy"(音樂治療的脈絡)。這一章當然主要講到音樂治療的定義(definition),音樂治療的應用(application),包括音樂治療在不同族群中的應用,如兒童、成人、老年人,以及在安寧療護(hospice)中的應用。
Cultural Humility(文化謙遜)
這些內容我們在音樂治療工作族群的 podcast 裡已經講過很多次,包括我們如何與不同族群工作以及工作的範例。今天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章新增的內容,就是 "Cultural Humility"(文化謙遜)——音樂治療師對於不同文化的感受力和敏銳度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他這邊有寫到:
"As music therapists, we empower those with whom we work. We can suspend what we think we know about people and create a space that values who they are and who they can be."
哇,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寫得很漂亮。身為音樂治療師,我們給我們的個案帶來力量。這裡的 "empower" 很難翻譯,但意思是給予力量和支持。然後,我們可以延長、延伸(suspend)我們對不同族群的了解,並且創造一個空間(create a space),然後對他們是誰,以及他們可以成為誰都給予價值和尊重(value who they are)。這是一種非常人本(humanistic)的價值觀,尊重多元和不同的價值。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這涉及人性。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是那些被社會汙名化的人,大家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什麼?由於不熟悉,可能會忽視、汙名化、貼標籤,甚至不知道如何與這些不同的人建立關係、或是不了解對方的價值。
個人反思分享
身為音樂治療師,我們需要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並且與不同背景的人工作。有時候我也在反思,我們在臺灣成長的環境中,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很相似,比如說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但實際上,臺灣的文化是由哪些人組成的呢?
例如,有一群講臺語的閩南人。與這些人工作時,是否需要學幾首臺語老歌?還有,臺語的布袋戲,他們唱的歌曲內容是什麼,這個文化的根源在哪裡?
除了講臺語的,臺灣還有講客家語的。這群人的性格又是怎麼樣的?客家的山歌,還有其他客語歌曲,這些都反映了他們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徵。
再者,臺灣還有許多講不同語言的原住民族群,比如達悟族、泰雅族等等。與這些人工作時,我們是否也需要了解這些不同的原住民族群,他們的語言是什麼?原住民我覺得很美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口述傳說、對於大自然山河的尊重和故事,都是通過歌曲和口傳一代代傳下來的。
此外,臺灣還有許多新住民,這些人可能來自東南亞、印尼、泰國、越南等地。上次我回臺灣時,看到車站旁邊有一條泰式料理或越式料理街,這些飲食文化已經在臺灣融合了。那當我們與有移民背景的新住民工作時,我們需要的心態是什麼?我們是不是需要更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文化,並且帶給他們力量(empower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這正是音樂治療師需要看到的地方。
工作經驗分享
現在我在德國工作,經常遇到許多居無定所的人。我曾經問過一位個案:“你家在哪裡?你住在哪裡?”他回答說:“我住在歐洲大陸上。”歐洲大陸這麼大,你是荷蘭人?法國人?德國人?瑞士人?還是西班牙人?他只是說,他住在歐洲大陸上。畢竟在歐洲,坐火車幾個小時就能到達不同的國家。
在這裡工作時,我常遇到講三到四種語言的人,這在歐洲是很普遍的現象。他們的語言種類相近,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我也遇到完全相反的情況,比如來自伊朗、伊拉克,或是非洲的一些難民。由於政治或其他原因,他們來到歐洲尋求更穩定的生活,所以這些個案很多都不會說德文,那該怎麼辦呢?我會找到他們文化中熟悉的歌曲,給予他們力量(empower),跟他在一個安全的空間(create a space ),然後相信他們的價值(value who they are)。
比如,有一位來自非洲的黑人難民,他因為逃難的背景,經歷了很多不公平的對待,來到德國後有嚴重的創傷反應(traumatized)。他經常獨自待在房間裡,不與人互動。如果遇到外面有比較大的動作或聲音,他會變得非常害怕,甚至出現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面對這樣的個案,我們通常會以一對一的方式建立關係。在治療室這個安全的空間裡,雖然我不會說他的家鄉語言,也不完全理解非洲的文化,但我會和他一起聽非洲部落的音樂(好險我以前也學過一點點非洲鼓)。這些非洲鼓音樂主要由不同的鼓聲組成,節奏很複雜,但就是這個「一起聽他家鄉音樂」的簡單動作,能引起他的共鳴。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我第一次看到他展現微笑,這首歌讓他笑了。
因為有這樣的進展,我就去跟心理師、醫生和物理治療師分享,他們都很開心。因為在音樂治療中,這位個案能夠微笑並展現出積極的反應,這在其他治療中是很難看到的。像是物理治療師,個案就常常因為害怕,所以不太願意跟物理治療師一起做復健的一些動作。但是音樂治療就有機會從心理上給予他力量,然後自再進一步和他建立起關係。
這是我認為第一章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文化謙遜(Cultural Humility)。
此外,這一章還提到了另一本新書《Cultural Intersection in Music Therapy: Music, Health, and the Person》。這本書在 2017 年出版,我當時在海德堡念書時,也被列為指定用書。這本書也非常棒,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細介紹。
第 2 章:以資料為主的工作模式
為什麼要收集資料
第二章的標題是 A Database Model for Music Therapy,意思是它是一種以資料為主的工作模式。為什麼要收集資料呢?在這裡,他提到:
"I feel that the gathering of data is a key element in preparing the most potentially effective individualized plan for my clients."
他認為收集資料是為每個個案準備最有效的音樂治療方案的關鍵要素(preparing the most potentially effective)。也就是說,為了制定最有效的音樂治療計劃,必須要先收集相關資料。
介入模式的十個步驟
接著,他收集資料是為了建立一個音樂治療的介入模式(Database Model)。這個模式與大家現在在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中看到的介入模式大同小異,這個模式總共有十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轉介到音樂治療(referral to music therapy),也就是個案如何被介紹到音樂治療師這裡,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第一個療程(the first session),即建立治療關係(building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是進行評估(assessment),這是音樂治療的評估。
第四步是設立目標、計劃和目標反應(goal, objectives and target responses)。
第五步是觀察(observation),即觀察個案是否達到目標。
第六步是音樂治療法(music therapy protocols),這一步驟特別重要,主要是在講音樂治療的策略,我會稍後詳細講解。
第七步是制定治療計劃(the music therapy treatment plan)。
第八步是執行治療計劃(implementation)。
第九步是評估(evaluation),即對治療進行總結,並寫下對未來的期望。
最後一步是結案(termination),即結束音樂治療療程。
現在,我們把這十個步驟用英文和中文再讀一遍。
英文:
Referral to Music Therapy
The First Session, Building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Goal, Objectives, and Target Responses
Observation
Music Therapy Protocols
The Music Therapy Treatment Pla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Termination
中文翻譯:
轉介到音樂治療
第一個療程,建立治療關係
評估
設立目標、計劃和目標反應
觀察
音樂治療法
制定治療計劃
執行治療計劃
評估
結案
這十個步驟是書中詳細描述的,內容非常清晰,也非常適合想學習音樂治療的專業學生。當你想進入這個行業,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進行介入時,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指引。只要按照這十步走,你就能建立一個以資料為基礎、可以追踪和記錄、並且可以分析的音樂治療流程。
個人經歷分享
我記得八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步驟時,就覺得這正是我想學的東西。那是一種頓悟的感覺。在學音樂治療之前,我在台灣的一些護理之家和養老院做過很多音樂志工,進行了很多歌曲和活動。但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將音樂最佳化分析,如何制定計畫,使其更完整、更專業。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就非常想跟作者 Dr. Suzanne Hanser 學習。
所以我很榮幸在面試時,我告訴她我讀過這本書,非常想學她這套以資料為基礎的音樂治療模式。她也很興奮地跟我討論書中的內容,最後我順利進入了音樂治療專業。Dr. Hanser 就是我的偶像啊,看她寫的內容,就是會頭腦非常清楚,因為他一步步詳細描述了整個治療流程。
第 8 章:音樂治療的程序
下一章我要介紹的是第八章。第八章的標題是《音樂治療的程序》。音樂治療的程序(protocol)其實也可以翻譯理解為規則、理解,協議或是公約、規程,協定。
實證科學是我們做臨床決策的黃金準則
這一章非常重要,因為它提到了音樂治療的規則(protocol)。書中說到,這些規則是提供了一個準則,概述了基於音樂的介入方法(provide frameworks that outline music based intervention)、實施過程(the procedures to implement them),以及進行臨床決策的任何規則或系統(and any rules or systems for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大概的說明音樂介入的不同活動,介入的過程,還有一些不一樣的規則,在系統裡面,我們要做什麼?這些規則是為了幫助音樂治療師做出臨床決策(clinical decision making)。這就是書中提到的 protocol 的意思。
或許大家還是不太明白,我先來講講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提到,音樂治療是一種實證科學(evidence-based practice)。這也是 AMTA(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網站上對音樂治療的定義。音樂治療是一種實證科學,它整合了現有最好的研究成果(the best available research)、音樂治療師的專業經驗(the music therapist expertise),以及個案的需求、價值和喜好(the needs, value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individuals served)。
這就是音樂治療的實證科學精神(evidence-based music therapy practice)。它融合了各種研究、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個案需求和價值,是音樂治療的核心理念。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念書,參加讀書會,一起發現最新的研究,不管是期刊論文還是書籍。我們需要持續學習,因為實證科學是我們做臨床決策的黃金準則(Evidence based is a gold standard for making clinical decisions. )。
這章節還提到了很多研究資源,比如 "Cochrane Library" 和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這些系統性綜述 (systematic reviews) 是關於研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不一樣的研究資訊。
我的閱讀經驗
我今年再次回來看這本書,七八年後的感覺和當初非常不同,現在覺得它講得好全面。這本書不僅是給音樂治療學生入門的好書,即使是我已經學習並從事音樂治療工作幾年後再回來看,仍然覺得它的精神,特別是基於實證的精神(Evidence Based),讓我受益匪淺。
每次看到這本書,我心裡都很激動。八年前的激動是因為我想學音樂治療,讀了這本書後,迫不及待地想進入這個專業。而現在的激動是因為即使八年後再看,這本書裡的黃金準則依然令人感動。這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因為這個黃金準則,位我每天的音樂治療實踐提供了很堅實的基礎。它幫助我在音樂治療的基礎上建立了穩固的根基,從這個穩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我的音樂治療手法。所以我強烈推薦第八章給大家。
波士頓醫療中心音樂治療準則
在書中第 191 頁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圖,名為"The Boston Medical Center Music Therapy Protocol"(波士頓醫療中心音樂治療準則)。這是一棵樹的圖案,上面寫著:左邊是「接受式的音樂治療」,右邊是「主動式的音樂治療」,樹幹上寫著階段 1、階段 2 和階段 3。
第一階段主要是接受式音樂治療,涉及的活動包括聽音樂、CD欣賞、呼吸練習、手指運動和引導性意象(guided imagery)。這些活動對於創傷(trauma)患者非常有效。這也是很有趣的,我之前跟個案做過手指瑜伽,比如有個案躺在床上,進行手指與音樂的動作瑜伽。
第二階段就來到樹的上方,是就做更多融合的,介於接受式和主動式之間的活動。比較偏向接受式的譬如說,音樂輔助放鬆(music assisted relaxation)就是藉由音樂來做放鬆練習,或是聽個案喜歡的音樂。比較偏向主動式的譬如說,唱歌(singing)、玩樂器(play instrument)、歌詞分析(lyric analysis)、歌詞替換(lyric substitution)、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和打鼓(drumming)等。
第三階段來到了樹的最右邊,則是更主動的活動,如歌曲創作(song writing and composition)和錄製原創歌曲(recording of original songs)。
我現在看完這張圖,我腦海中又迸發了更多想法。如果是我再畫這張圖,我會加上第四階段,也去讓病人有更多自由空間,更多的自己創意發想的空間,將學習到的技巧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的目標是讓這些病人在音樂治療 session 裡面學習到的這些技巧可以 generalize(轉換)到生活之中。因為病人不可能一輩子住院,總是要回到生活中,所以說像是引導自閉症兒童的一步一步自己刷牙的刷牙歌(action song),或是為憂鬱症病人創建的,用來調節情緒用的音樂播放清單(playlist),這些都是我個人這幾年工作之後,會想要在臨床上添加到一個新的第四階段上去的。
第 13 章:自我照顧
最後一章我要介紹的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這是增訂版的中新增的內容,第十三章的主題是自我照顧(self-care)。
什麼是自我照顧
這章並不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引導你思考,你應該如何成為怎樣的人。它要你問問自己,你可以成為怎樣的人,並評估你如何應對你的生活,然後再次評估你是怎麼樣應對你的生活,用什麼方法在過生活,讓你釐清生活中的優先順序。
這個話題在近年來非常受歡迎,書中也提到 “self-care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自我照顧永遠都不會過於被強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頻道裡會一直強調這個概念,因為自我照顧對於我們這些醫療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只有照顧好自己,我們才能夠有效地去照顧別人,這是作為健康照護專業人士必須持續進行的一件事,否則真的很容易burn out。
自我照顧的策略步驟
在這章中,Dr. Hanser提出了幾個自我照顧的策略步驟。我現在就把每個步驟稍微介紹一下:
第一步To notice,就是覺察到你的心情可能有不一樣了(Notice)。
第二步To cope,就是應對(Cope)。當你覺察到很緊張或是不一樣的情緒,或是在一個非常焦慮的環境(stressful situation)裡面,你要怎麼樣應對(To cope)。
第三步To comfort,就是讓自己舒緩下來(Comfort)。這個步驟講到“let something go”(放下某些東西),有些東西可能要放掉,有些東西可能要保存。
第四步To awaken,再一次的清醒(Awaken)。這步驟是要你“examine the strength and wisdom”(檢視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看看你內心的強項是什麼,然後“do something new or different”(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做事情)。
最後一步To seek peace,尋找內心的平靜(Seek peace)。如果用音樂來說,就是“induce a state of flow with music”(通過音樂進入一種心流狀態),讓心靈像一條河一樣,跟著音樂的流動,自由平靜地徜徉在大海或河水中。
這就是他在 self-care strategy 裡面所講到的這五個步驟。
工作經驗分享
我現在來做一點自我揭露好了,因為我最近可能真的也有一點書裡面提到的“compassion fatigue”(同情疲勞)。這是我最近在全職精神科工作裡的感覺。怎麼說呢,譬如說呢(非事實喔,只是比如)我星期五有病人想要放火燒醫院,星期二看到一個常常露生殖器的病人,星期三有病人逃出醫院,星期四又有病人跳鐵軌自殺成功。整個醫院就很忙,院長要應對記者和警察的問題。當我工作到星期四、星期五的時候,就感覺好像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激起我的同情心了,因為還有什麼不能發生的對不對,有人放火,有人自殺,有人吸毒,還有什麼東西還可以發生的,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嚇到我的嗎?這時我對病人和工作環境的麻木感就會越來越強。然後好期待週末可以趕快來,可以趕快放假。
你看我現在工作幾年,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再回來看這本書時,書中說這是非常 normal 的,這是“potential byproduct of caring for others who are suffering, particularly in those who devote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to healthcare or therapy. ” 照顧受苦他人的潛在副產品,特別是那些致力於健康照護或治療工作的人。這種同情心疲勞,是因為這個環境中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忙到最後我已經麻木了,那這個時候,就是我需要照顧自己時候了。
所以我也看到,那些在醫院工作二三十年的同事,大部分都不是全職工作。他們每週工作百分之七十五或百分之八十,大概三十個小時,這樣才能避免 burn out 或職業倦怠。我還在調適自己,也還在想怎麼樣的工作方式對我的生活來說最合適。或許以後我也會像這些老同事們一樣,每週工作三十個小時,不要工作太多,不要讓自己整天暴露在非常艱辛的環境裡。
爭取工作權益
今天這個自我照顧的主題,一定不是只有我,它不僅僅適用於音樂治療師,也適用於所有的醫護人員。在我們醫院,醫生也是缺。最近,尤其德國的物價上漲,油、水、電、菜價什麼都在漲,所以醫生們在上週進行了罷工。其實,不僅是醫生,德國的許多行業都在罷工,例如鐵路工會、交通工會、機場服務人員、郵政工會等等。這些公部門幾乎都在輪流罷工,這就是目前發生的事情。
上週我們醫生工會也是罷工了一天,那天我們醫院門口貼了公告,說明當天沒有門診服務,因為醫生上街抗議,要求更多的工作權和加薪。對我來說,我更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是那個「心理健康假期」(mental health vacation)。現在我們醫院一年可以請兩天的心理健康假,但我以前的工作可以請四天。當你和重病的精神疾病患者工作時,這種放鬆出去玩的假期真的非常重要。
哇,怎麼會從 Dr. Susan Henser 的這本書,最後談到罷工呢。好吧,這就是醫療工作者的心聲,還有實際發生的工作狀況,不只是我,許多人所面臨壓力和挑戰是非常大的,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和支持我們的需求。
總結
今天這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The New Music Therapist Handbook》新的音樂治療手冊。它的作者Dr.Suzanne Hanser算是我非常崇拜的美國音樂治療教授。這本書就講到這邊,大家掰掰!
🔗 節目內容相關連結
Berklee 出版社: https://berkleepress.com/
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Third Edition https://berkleepress.com/wellness/new-music-therapists-handbook-third-edition/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