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好書推薦】微觀分析在音樂治療中的應用

今天我要推薦的一本書,其實也算是延續了上次那一集的內容——《Improvisation 即興》。上次介紹的那本即興的書是由英國人 Tony Wigram 所寫的。這次要介紹的書也是他寫的,不過是與德國教授 Thomas Wosch 合作的。並且這本書的序言由美國教授 Barbara Wheeler 撰寫。


因此我覺得這本書的架構在世界上應該是很通用的喔,因為它集合了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洲、丹麥、比利時等不同國家的作者一起來撰寫。這本書的書名叫做《Microanalysis 微觀分析在音樂治療中》。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文章封面


為什麼介紹這本書


我其實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紅。所以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翻翻看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這是第一個原因。再來,這本書和我們之前介紹的《即興 Improvisation》是同一個作者,算是同系列,所以我覺得非常適合在我們平台上介紹。因為我們已經介紹過前一本即興的書,現在進一步介紹它是如何進行微觀分析,也很有意義。


另外,因為我之前在德國工作過,所以也算是與這位教授有些接觸。當初,我兩三年前從碩士畢業,開始在那邊工作。大家不要以為念完音樂治療畢業後就什麼都懂了。其實不然。我剛畢業開始工作的時候,對於臨床實踐還是有很多未知。當病人來了,展現出不同的病徵、情緒、行為時,我腦子裡還是有很多問題。那時我已經讀過音樂治療的學士,也拿到了碩士,有四五年的經驗,並且已經畢業在工作了,但腦子裡依然有很多問號,我到底該做什麼?音樂治療該怎麼介入?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所以我覺得需要進一步學習。那要念什麼書呢?剛好那時我在德國,Thomas Wosch 就是那時旁邊一所大學的音樂治療教授,所以我買了這本書來念。看完之後,感覺就像在河上漂流,抓到了一塊浮木,讓我感到心裡很踏實。



本書特色


數據分析與研究方法


這本書用了很多數據進行分析,還講解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感覺就是讓音樂變成數字,然後用數字來說話。這種方式所帶給我感覺,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非常重要!


因為我當時在一個大學附設醫院工作,很多同事都是醫生、心理師,還有很多研究者。在這種醫療環境中,需要讓數字來說話,來證明音樂的療效,所以你必須拿出數據和圖表,不管是折線圖、圓餅圖或其他圖表,都需要來用來展示音樂的效果。



減少神秘感


在大學附設醫院的環境之下工作,這本書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它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來分析音樂,尤其是即興上面的功效。我覺得它可以用非常簡單、明確地指出音樂在特定時候的效果和效用,而不是讓人覺得音樂治療師在做魔法或什麼神秘的巫術。書中提到的詞是 Miracles,也就是奇蹟。


這本書的很大目標就是減少音樂治療給人的一種摸不著、看不透的神秘感。他用微觀分析的方式,讓數字說話,然後期盼讓正在學習音樂治療的人,更讓其他醫護人員,或音樂治療研究者,能夠更好地了解音樂治療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出版社與出版背景


這本書的出版社和之前那一本即興的書一樣,是在 J. C. K. Kingsley Publisher。這本書在 2007 年的時候,同時在美國和英國出版,2015 年重新做了一個線上數位版本。雖然它不是一本很新的書,距今已有 14 年的歷史,但它的微觀分析精神,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非常重要。


而且你看喔,它在 2007 年時,每一章節的最後面就已經提到 web based research,已經開始探討如何用電腦進行基於網絡的分析。我覺得這點在我們今天看到數據分析、資料分析行業興起的背景下,是越來越重要的觀念。


如果你是個表格控,或是一個統計學家、資料分析家,你會覺得這本書真的是很踏實,講得非常實際,把音樂治療 session 中發生的每一個微小事情都記錄下來。



書籍章節介紹


這個序是由美國教授 Barbara Wheeler 寫的,其實 Barbara 還有另外一本書也是蠻重要的,我們以後會再介紹好。她在音樂治療界是非常知名的教授。


在序裡面,她提到什麼呢?她說,通常我們在聽音樂會或欣賞音樂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全面性的音樂樣貌,即所謂的 Gestalt。比如說,一首歌聽完後的整體感受,是從一個比較全面性的角度來看音樂。


但這本書把這個全面性的角度拆解成小元素,即 Break into small elements。這些小元素可以是 Rhythm(節奏)、Melody(旋律)、Harmony(和聲)或 Timbre(音色)。把大的音樂表徵拆解(break down)成不一樣的小要素,然後藉由這些小要素來做分析。從小要素分析,有時能看到不一樣的宏觀視角,這就是微觀分析達到的另一種程度。


因此,回想我之前開始想念這本書的動機,我覺得這本書並不是入門書籍,而是給那些對音樂治療有一定了解,並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人。它更像是碩士、博士層次的書籍,適合已經有一定經驗並想進階的人閱讀。尤其是當時我面對的同事,大多是醫生或心理師,那我真的是需要端出一些數據和實際的紀錄來與他們溝通。


Barbara Wheeler 還提到,這本書是用英文寫的,作為一個美國人,她很開心能夠因此看到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她覺得這是一種特權,可以用英文了解其他國家對音樂治療的不一樣的看法和研究方法。



章節結構


這本書總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做 Video Microanalysis,就是影片的分析。第二部分叫做 Music Microanalysis,音樂上的微觀分析。第三部分叫做 Text Microanalysis,就是文字上的微觀分析。主要就是影片上的、音樂上的、還有文字上的微觀分析。


這本書在這三大部分裡面,又分為了 22 個小章節。今天我不會講 22 章全部,因為這要講完,可能不知道要講幾個小時。我會挑一些我覺得重要的章節來講,就是我覺得很有啟發,然後很有用的一些章節給大家知道。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買書來看。


好,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章節,其實就是第一章和最後一章,也就是 Chapter 1 和 Chapter 22,這兩章的名字很巧喔,都叫做 Microanalysis and Music Therapy,就是音樂治療的微觀分析。



第 1 章:導論與理論基礎


第一章的標題是 "Introduc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也就是整個導論和理論架構。



微觀分析是什麼


這一章是由兩位作者 Thomas Wolsch (德國人)和 Tony Wigram (英國人)共同撰寫的。他們在這一章中提到,音樂治療過去主要依賴經驗性臨床經驗(empirical clinical experiences)。這意味著治療師通常會將當天的觀察記錄在日記中,或者做一些個案研究(case study),這樣的方式主要依賴於臨床經驗。然而,這種形式難以系統地追踪和記錄音樂治療中真正發生的事情。


其實,要記錄音樂治療中發生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最早期的時候,起源於英國 Nodoff Robins 學派,常常會在音樂治療的療程中做的,就是使用錄影機來記錄過程。錄影機能夠直接通過影像和音樂來記錄整個療程中發生的事情,這是早期他們想到的一種嘗試。此外,其他行為主義(behavioral oriented approaches)、行為學派上面的音樂治療手法,也會用不同的時間序列和方法來記錄。


那微觀分析(Microanalysis)就打破了不同學派的界限,不管是行為分析學派、心理動力學派還是 Nodoff Robins 學派,都能夠應用這種方法。微觀分析的觀念,就是去觀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最小轉變,或是在音樂動力上的細微變化。這種方法打破了學派之間的分歧,專注於最小的變化(minimal changes)和細節。


Microanalysis 不是一個容易講的主題,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所以我會盡力解釋清楚這個主題。總之,這個方法希望能看到人與人之間或是在音樂的時間序列上發生的最小差異和變化。



寫作脈絡


第一章還介紹了這本書的寫作脈絡(Chapter Format),這本書總共有三大部分和 22 章,每一章的結構如下:


  1. Introduction of the section 介紹:就是介紹這章節的背景。因為這本書每一章節可能由不同的作者撰寫,有這兩位作者,以有一些來自澳洲、有些來自比利時等不同國家。所以無論這個章節是針對特定族群(population)還是不同的環境(setting),都會在這部分先做介紹。

  2. Theoretical Frame 理論架構:就是介紹該章節的理論基礎,說明在這個國家或族群中,它所做的音樂治療或音樂介入的理論基礎跟依據是什麼。

  3. Methodology 研究重點:就是這些研究的重點及其研究的方法。他們是如何進行微觀分析的?分析的對象是什麼?分析的對象可能是音樂上的元素如音色(Timbre)、力度(Dynamic)、旋律(Melodic)或和聲(Harmony)的變化,他們也可能是利用影像分析來測試如臉部表情的變化,或是文字上的變化。

  4. Example:他會給提供一個範例,展示學者或音樂治療師如何在臨床中應用和分析,可能會提到使用的電腦程序或統計方法。他就會給一個範例,介紹這些學者和音樂治療師在臨床中如何進行研究的,分析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使用了哪些工具。例如,哪種電腦程式、哪些統計方法來處理分析數據。

  5. Conclusion:結論部分,總結該章節的重點。

  6. Web based resources:他會提供一個 Web based resources,也就是線上的數位相關資源。對我來說,這部分非常有幫助,也很符合現今的需求。現在的我們有許多數位資源可以整合和利用,這本書在每個章節後面都會指出這些資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按照這個脈絡進行,從介紹背景、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範例到結論這五點,再加上可參考的線上資源。這就是第一章的介紹,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幫助我們了解整本書的架構和內容。



第 9 章:分析思覺失調患者的即興音樂譜例樣本


第九章的名稱叫做 Analysis of Notated Music Samples Selected from Improvisations of Psychotic Patients,這是分析從思覺失調患者所做的即興音樂中選擇的譜例樣本。錄音完畢後,將這些音符擷取出來放在譜上進行分析。用中文和白話文來說,就是這樣子。


那為什麼我對這章特別感興趣呢?因為我最近在精神病院工作,我們醫院裡有很多思覺失調的患者,非常多。其實我以前並沒有在這麼多思覺失調患者的情況下工作過。以前在精神科、心理身心科時,我處理的更多是憂鬱症、自殺、厭食症,還有青少年和親子衝突等議題的患者。但我現在的工作則是更進一步,涉及更多不同診斷的患者,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患者。


那麼換了新工作、新的族群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尋相關的文件和研究報告,找到與這個族群相關的研究來看。所以這也是我最近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天與思覺失調症的個案互動。那我要怎麼跟他們互動,如何記錄下來呢?在進行完音樂治療的 session 之後,我要用如何文字來記錄,整個音樂治療裡發生的事情?因此這本書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脈絡可以給我參考。


這本書提到,思覺失調症的個案,他們玩音樂的方式是 Sensory Play,就是在知覺、感官上的一種玩法,然後他並不一定有進入到更深一層的感覺和情緒中。



實際案例分享


我來舉個例子好了。譬如說,大概前一兩個禮拜吧,我有一個個案,他就是思覺失調,被警察送進醫院。為什麼呢?他有一種妄想症狀。妄想什麼呢?他一直覺得自己會飛。他是一位大概四五十歲的男性。我們不是活在侏羅紀時代,恐龍會飛,鳥會飛,但我們人類顯然沒有飛行的功能。


這位個案覺得自己能飛,所以他去火車站嘗試從一個月臺飛到另一個月臺。其他人看到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覺得他想跳軌自殺或做一些危險的舉動,因此他被鐵路警察送到我們醫院。


他被送來醫院後,醫生和心理師會進行評估,而我們其他治療師,包括表達性藝術治療師、OT(職能治療師)和 PT(物理治療師),就會為他安排治療課表。可能週一到週五,每天可能會有兩堂課,一堂音樂治療,一堂職能治療,心理師和醫生的會談會各安排一天。


接著來講這位病患的進程。在醫院裡,我提供的是四到五人的團體治療。當這位個案進來治療室時,我第一次見面當然是做評估,看看他的能力、認知功能,以及幻聽幻覺或妄想的程度。所以我就讓他們選一個樂器,做自由即興,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吹拉彈打都可以,這位個案他選了一個奧福木琴,其他人選了鐵琴、鈴鼓等樂器。


一開始我就跟大家先問好,問問今天覺得怎麼樣啊,心情如何。這位個案沒有太多的口語表達,其實他沒有跟我講太多話,但我覺得他有選樂器,所以他是聽懂我們的指令,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事,也就是沒有Eye contact,他沒有特別的眼神跟我互動,也沒有太多的口語互動。


開始自由即興後,他坐在那裡,選了木琴放在前面。我們其他三四個人圍成一圈開始即興。他非常妙喔,因為通常大家會問木琴的棒子在哪裡,但他沒有問。他從旁邊的櫃子上拿了一張白紙,折了一個紙飛機,開始在木琴上面飛、跳躍。


大家能理解嘛?這就像他被送進來時的情況一樣,他想要飛越鐵路。木琴由很多個長棍狀的木條組成,他可能覺得這很像鐵路,所以他折了只飛機,想在木琴上比擬飛躍的樣子。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位個案,他在音樂治療中表現出的行為,很明顯就是書上所說的 sensory play。他看到木琴的形狀像鐵路,但並沒有用木琴發出聲音,而是讓紙飛機在木琴上飛。他可能活在他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妄想的一個世界,所以他的行為跟他的感覺和情緒完全脫離,完全沒有關係的,這是思覺失調個案的一個大特徵。


像這類型的個案,玩樂器的方式可能只是發出無意義的聲音,或者像這位個案一樣,根本沒有發出聲音。他們無法真正體會音樂的進行,無法體驗音樂,聲音所帶給的真正的情緒與感受,也無法達成音樂上的 form(形式),所以展現出來的音樂形式支離破碎,沒有意義,也沒有跟自己的情緒和感覺相關聯。


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治療師要做的事是什麼呢?音樂治療師需要找到一種可以與個案同步(Synchronize)的方式,即 find the moment of synchronicity。個案可能活在他的幻想或是幻聽、幻覺的世界,音樂治療師可以用聲音的方式,無論是吹、拉、彈、敲,以某種情況達到同步。


當時我做了什麼呢?他選了一個木琴,我則選擇彈鋼琴。鋼琴也有很多鍵盤組成,類似長條的木頭。所以,他彈木琴,我彈鋼琴,我觀察他飛越紙飛機的手勢,並利用他這個動作,在鋼琴上即興彈奏。這樣,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藉由在鋼琴上即興來與他同步。


當然,這個例子中的個案是非常嚴重的情況,他被警察送到醫院,思覺失調非常嚴重。其實最能幫助他們的是醫生開藥,他一定需要服藥。其他治療如音樂治療、職能治療並不能獨立達到很好的療效。其實我們都是在醫院這個大團隊中的一部分,而我的工作就是在每週一次的匯報會議上,向醫生、心理師和其他人報告這位個案的狀況,說明他仍然處於思覺失調的狀態,那麼醫生就可能需要增加他的藥物用量,護理師需要更加注意他的安全,防止他在醫院跳樓或跳窗戶,其他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師會繼續觀察他的情況。


這是我最近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小案例,現在我們回到這本書《Microanalysis》。這本書究竟分析了什麼?



書中的分析方式


這本書呢,有提到一個思覺失調的個案,並對這位個案進行了非常多次的 session。書裡面的第 125 頁,研究者主要是錄音了四次的 session,在這四次的音樂治療療程裡面,他截取了不同的錄音。他總共錄了七次,在四次 session 裡面錄音七次,並將錄到的音轉變成譜例,以圖示的方式呈現,讓大家看到音樂治療師是如何與個案同步,如何用音符來呈現與個案的同步狀態。


那如果能與個案同步後,音樂治療師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希望能達到一個 musical form,即希望這個音樂能夠形成有意義的聲音,與情緒和感覺連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感官層面的遊戲(sensory play)。這種有意義的體驗,應該與個案的內心、感覺和情緒相關聯,這種體驗的目標是達成一種 musical form,有意義的音樂形式。


有意義的音樂形式,可能就意味著這段音樂與個案的生命經歷或當前的情緒感覺有關聯。思覺失調的個案常常生活得很辛苦,比如,他們可能一直覺得自己能飛,他就想去飛,或者一直聽到耳中的某種聲音,這些幻覺讓他們非常累,尤其在夜晚時,常常無法入睡。


音樂治療的重要性在於,要讓個案彈出的音樂對他們自己來說是有意義的,是他們內心真正發出的聲音,而不是受幻聽、幻覺或妄想的驅使去做的事情。這個呢,就是音樂治療所要達到的 musical form。


我有時候覺得我們的工作就像在捏陶土。個案來了,有一個琴、一個聲音、一個小動作,而我像是陶藝師,使用不一樣的小小音樂元素,拼拼湊湊出一個完整的音樂形態。那捏陶土的過程,其實是視覺上可以看到的,他在音樂上是用譜例和音符來呈現。這本書透過譜例,還有音符,用視覺的方式讓大家清楚地看到音樂治療師如何與這類型的個案同步,並如何將音樂成形。


這就是第九章的內容,大概也分享一下我最近遇到的一位個案的例子。這完全與我們之前提到的《即興》這本書非常相關。Tony Wigram 在這本書中用了即興演奏的評估檔案(Improvisation Assessment Profiles),這個也是我們之前在 Podcast 提到過的。



第 22 章:音樂治療中的微觀分析


那接下來呢,我剛剛前面有講到,這本書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章 Chapter 1,還有最後面第 22 章 Chapter 22,那我們現在直接跳到最後一章囉。


Chapter 22 的章名是《Microanalysis in Music Therapy》,也就是音樂治療裡面的微觀分析。它的副標題是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odels and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Music Therapy。


這一章比較了書中提到的不一樣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種:video,在影像的分析;music,在音樂上的分析;以及 text,在文字上的分析。這一章節包含了各種詳細的表格,看起來真的是心曠神怡耶,他都寫得很仔細。



影像上的分析


第一部分,在 video 影像分析部分,他們分析了什麼呢?他們主要分析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interaction of clients and therapy)、溝通(communication)、以及個案內在和人際關係(intra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這是第一部分的內容,video microanalysis。



音樂上的分析


第二部分是 music microanalysis,也就是在音樂上面的分析。這部分書中提到如何在聲音、互動、情緒、以及玩音樂的方法上做分析。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個案使用木琴和紙飛機的方式,就以拿來這種行為的意義。此外,還有 Receptive Music Therapy,被動式音樂治療的分析。



文字上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文字上的分析,Text Microanalysis。他們主要分析了什麼呢?例如 Verbal Expression,即個案在治療過程中所說的話;以及 Interview after the Music Therapy,就是在音樂治療後與個案的訪談內容。


所以這一章呢,通過不一樣的分析方法,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音樂治療學者和教授們不一樣的看事情的角度,展示了音樂治療的科學實證性(Evidence Based Practice)。音樂治療是有在做研究的,我們並不是在創造奇蹟,而是通過各種音樂元素、文字和影像的分析,來證明其療效。



個人的閱讀體驗


這就大概是我們今天這本書《Microanalysis in Music Therapy》,音樂治療裡面微觀分析的內容,不知道大家聽完了感覺怎麼樣?像我當初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一樣,就覺得哇,真的是簡單明瞭,在一個溪水當中抓住浮木的感覺。我就覺得自己很 grounded。我自己本身會覺得有這些數字,有這些分析不一樣的方法,讓我覺得我自己做的音樂治療是有根據的。我們是有做實證的。我們是有在做研究,還有不一樣的理論的。


但是透過這樣的數字,我覺得自己更踏實,更實在,知道自己做的音樂治療是什麼方向,然後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事情。我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的感覺是怎麼樣?是覺得頭很痛嗎?怎麼中文跟英文都混在一起,聽不懂,還是會跟我一樣覺得大開眼界?音樂治療真的是一門學問,是一個以不一樣的分析方式,可以好好琢磨的一個科學。



適用對象與閱讀建議


其實我今天也沒有講很多章節,我基本上也只有講第一章和第九章。分享了一些個案的經驗給大家,然後最後一章,它整個結論也跟大家提了一下,就很快地講過去而已。這本書總共有 22 章,大家有興趣的話呢,就可以自己去找來看,它也有出線上 Digital 版的。我會覺得這是一本比較進階的書,適合做臨床工作四五年後再看。我自己是這樣,做了有一點的經驗,越做就越來越多問號,腦子裡也是很多問號。再來翻書來看,就會覺得簡單明瞭很多。


如果你是一開始想學習音樂治療的學生,沒有什麼臨床工作經驗的話,這本書可能對你來講會有一點複雜。這本書見仁見智了,覺得有幫助就拿來看,覺得太複雜,聽不懂也沒關係。可能有一天,四五年之後再回來聽這一集,再看到這本書,才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這樣也是 OK。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