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Music Therapy Handbook》(音樂治療手冊),聽起來就很有上課的指南、課程、課綱的感覺。這本書是我在德國唸碩士的時候,Music Therapy Program 的指定書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國應用音樂協會的推薦書籍之一。既然那麼多地方都把這本書當作是經典的訓練用教科書,今天就在這邊介紹給大家。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1. 工作之後重拾的寶貴資源
除了以前在唸碩士學位時學校規定要念之外,其實它也是在我工作之後,又重拾起來再回去讀的一本書。為什麼呢?
那時候我畢業了大概一年吧,我換到了烏茲堡的工作去。一開始進去的時候,我內心充滿了各種混沌和迷惘。那時我已經念到了音樂治療的碩士學位,拿到兩個國家的音樂治療師證照,實習也都過了,照理說應該是很有資格開始工作。但一剛開始進去新的場合,和新同事、新團隊一起工作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混亂,好像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對自己也還不夠了解。
頭腦迸出了很多很多的疑問,像是要用怎麼樣的音樂手法啊,要用怎麼樣的治療哲學,要怎麼樣跟同事一起工作,然後整個大醫院的環境啊,他們主要又是用什麼樣的治療方針......等等,所以我又再回去把以前讀書時的書拿出來念,因此發現到這本書,我覺得它對我的幫助就很大。
2. 有助於了解各種音樂治療的學派
對我來說,本書最重要的章節是在 Part 2: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
在進行留學諮詢時,許多人常問我們,現在無論是歐洲還是美洲,音樂治療學校眾多,該如何選擇?這些教授的音樂治療手法、導向及研究方向屬於哪一派?我覺得本書的 Part 2,就以十個章節清楚整理並說明了每一個手法、每一個導向的音樂治療定義及實際案例。
編輯者介紹:Barbara Wheeler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編輯者——不是作者,而是「編輯者」,即集大成的人,她叫做 Barbara Wheeler。
Barbara Wheeler 是一個美國人,她曾經當過美國醫院治療協會的主席,也是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在 New Jersey 這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曾經在德國還有波蘭的幾所音樂治療學校裡擔任客座教授。她的足跡踏遍了至少美洲跟歐洲,我知道她蠻常去不同國家,也去過亞洲,所以她的東西應該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適用性,是一位極具影響力和指標性的音樂治療教授。
為什麼說她是編輯者呢?因為這本書共有 37 章,每一章都由不同的人撰寫,最後由 Barbara Wheeler 統整編排,分為三個部分:Part 1、Part 2 和 Part 3。
本書內容介紹
Part 1 音樂治療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講的是音樂治療的定義、專業、歷史、倫理,還有評估與研究的介紹。
這部分一共分為十個章節,概括了音樂治療專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其歷史背景、音樂與大腦的關聯性、音樂治療與多元文化的關係,以及倫理、評估工具和研究的重要性。
Part 2 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
第二部分講的是音樂治療的導向與方法(Orientations and Music Therapy Approaches),涵蓋了音樂治療的各種方法,共分為十章,即本書的第 11 到第 20 章。
第 11 章 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心理動力取向的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Approaches)。
這種方法經常使用音樂來探索潛意識過程,利用情感和心理分析,協助個案表達並處理內在和外在的衝突。本章一開始提到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名言「The Talking Cure」(談話療法),強調談話/唔談在治療中的重要性。
在這種方法中,談話非常重要。不僅治療師需要具備優秀的諮商技巧,個案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談話,治療師可以幫助個案找出其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並通過整理個案的「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來促進自我成長,讓個案更了解自己。
本章使用了一些精神分析的術語,例如潛意識、記憶與自由聯想、情感處理、移情和自我等概念,這些都是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們以非常傳統的弗洛伊德學說為基礎,發展出了一整套音樂治療手法。
講完心理動力取向的音樂治療,我想跳過去講第 17 章,因為這兩個方法有很多關聯。
第 17 章 深度分析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第 11 章講的是佛洛伊德的理論,而第 17 章的標題是「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這個深度分析式的音樂治療主要基於誰的理論呢?那就是佛洛伊德的好朋友,住在瑞士的分析心理學家(analytical psychologist)— 卡爾·榮格(Carl Jung)。
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的核心理念源自榮格的心理學。他強調整合心靈和探索音樂的象徵。榮格對「象徵」和「原型」的研究很深入,這些象徵在個體心理上有不同的意義。音樂治療師會通過即興音樂來探索個體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調節。
這個方法的集大成者是英國的 Mary Priestly。她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學習音樂,後來又前往瑞士學習。她應該是在瑞士接觸到了榮格的深度心理分析,並將其理念融入到音樂治療的臨床實踐中。
每當我提到瑞士和卡爾·榮格,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瑞士的美麗風景,如阿爾卑斯山。瑞士至今仍有許多心理分析學院,繼續在發揚榮格的學說。
其實我覺得這一派的治療方法在歐洲,特別是在瑞士、奧地利和德國非常盛行,因為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影響力深遠。近年來,亞洲也越來越重視這種分析取向的音樂治療了。
總結來說,第 11 章探討的是「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而第 17 章則聚焦於「深度分析式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第 12 章 人本主義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es)
第 12 章講的是「人本主義取向的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es)。這章節探討了人本主義的重要性及其在音樂治療中的應用。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本主義」出現的時代大背景,它的定義、哲學思想及其倡導者。人本主義的思想源自東方的佛家、道家和儒家,而西方則是在 14 世紀開始盛行。人本主義強調用「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並逐漸重視「個人」和「以人為本」的認同和價值觀。
14 世紀以前的歐洲大陸受宗教影響甚深,直到 14 世紀,義大利詩人和學者 Francesco Petrarch(中文譯名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的思想才深刻影響了後代的音樂和文學發展。在音樂史上,《浪漫時期》的作曲家李斯特,就曾經把彼特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詩譜曲,展示了人文主義在藝術和音樂中的影響。
人文主義的影響到了心理學這邊,就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他提出「以個案為中心」(client centered 或 person centered)的概念,強調以「個案需求為中心」角度來思考治療的意義,並據此制定適合個案的治療目標和方向。
這個學派還演變出了非常不一樣的分支。例如:另一位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終目標是幫助個案達到自我實現。以及法國哲學家尼采的存在主義思想(existential),這都是人本主義演變出來的一種展現。
人本主義還影響了最近幾十年興起的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又更全面了,它是去強調個案的現有優勢(Existing Strength)和健康傾向(Healthy Tendencies)。這種人本主義的哲學觀用簡單的白話文講,就是強調治療師要「把個案當人看」。
「把個案當人看」這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例如,與失聰的個案工作時,治療師不應只去關注他的聽覺障礙,而是要去強調其存在優勢,比如說失聰個案「觸覺」對音樂震動的敏感度,就可能比一般人更敏銳,音樂治療師就可以通過觸覺的方式來發揮個案的潛力。
其實自從我在美國學習後,我就不太喜歡用「身心障礙」這個詞,因為這樣說感覺是在強調他們的「障礙」。說「身心障礙人士」這個字往往讓人覺得他們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在美國的訓練讓我更傾向於將這些人視為「有特殊需求的人士」(special needs),不再去強調他們的障礙,而是突出他們的優勢和特殊需求。他們可能需要不同的輔助,比如失明的人可能需要點字、觸覺或聽覺的輔助,來彌補視力的不足。
這種觀點也是人本主義的一部分,就是關注健康的傾向(healthy tendencies),而不是過度關注障礙。而重要的是:如何從治療師的角度,提供適當的輔助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第 13 章 認知行為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es)
第 13 章講的是「認知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es)。在介紹認知行為音樂治療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Behavioral Approaches)。
行為取向的音樂治療今天在美國仍然很盛行,特別是在中部和東部的一些學校。這個學派的特色是利用看得到的外顯行為,通過音樂來調整行為或症狀。例如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理論,就是很有名的「帕夫洛夫的狗」。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台灣人聽到《給愛麗絲》這首曲子就會想到倒垃圾,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的制約。
在行為學派之後,還發展出了「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pproach for Music Therapy),這種方法則是希望通過音樂來改變思維和行為,
讓我舉個沒有音樂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我從小在亞洲沒有下雪地方長大,所以我最近學習滑雪時,經常摔倒,反觀歐洲人就都可以滑得很快,滑得很好。後來,我開始用一種自我肯定的方式,來改變我的思維和行為。
在快要跌倒時,我一直在腦中對自己說:「我不會跌倒,我可以做到,我可以滑過去」。結果我真的沒有跌倒。我覺得這種思維的改變非常神奇,我只要相信自己不會再跌倒,我就真的不會再跌倒,這就是一種認知改變的概念。思維和想法的改變影響了我的外顯行為,我控制住自己的腳部力度,慢慢練習,跌倒的次數逐漸減少。雖然我還不是很會滑雪,但至少我開始不再那麼容易跌倒。
在音樂治療中,這種自我肯定的概念也同樣適用。舉個例子,如果個案害怕回家或上學,我會提供一首德國的歌曲《Ich schaffe》(我可以做到)。這首歌的歌詞講述了成長中的挑戰和克服困難的經歷。治療師可以引導個案一起討論和創作歌詞,讓他們把自己的狀況寫進去,但一定會保留「我可以做到」這句話,以幫助他們用正向思維改變負面想法。
在英文世界中,有一首歌叫《Don't Quit》(不要放棄),可以作為類似的自我肯定工具。不知道在中文世界中有沒有哪一首歌,也是利用簡單的旋律和重複的歌詞,來傳遞「不要放棄、我可以做到、或不要害怕」的積極訊息。
第 14 章 發展取向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第 14 章講的是「發展取向的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es),這一章節探討了發展心理學中的治療方法。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幾位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大家應該都聽過,比如皮亞傑(Jean Piaget)和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皮亞傑的理論涉及到認知發展階段,包括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而艾瑞克森則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強調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所面臨的心理社會挑戰,如口腔期和肛門期等。
此外,這一章還講到「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探討了母嬰之間的依附關係,以及發展取向的音樂治療,強調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並根據個體在這些階段中的需求來設計治療方案。這種方法認為音樂能力的發展與其他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密切相關。
第 15 章 諾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第 15 章的標題是「諾道夫・羅賓斯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這個方法我們在頻道中應該提到過不少次,但讓我們再詳細介紹一次。
書中提到 Paul Nordoff 是一位美國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Clive Robbins 是一位英國音樂教育家。兩人合作開創了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法,強調即興創作,通過即興音樂與個案建立關係,發展它展音樂能力和表達方式,目標是改善溝通、社交和情感表達。
這個派別的一個有趣之處,是他們非常重視錄音和自我分析。在每次治療會話(Session)中,會用錄音設備記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然後用來改善音樂介入的方法。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法強調「內在的音樂孩子」(Music Child)和治療師的「臨床音樂技能」(Clinical Musicianship)的重要性。他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的音樂孩子」,再搭配治療師的臨床音樂技能,通過這樣的治療關係,可以改善個案在不同領域(Domain)的治療目標。
我記得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中心現在在倫敦、紐約以及中國大陸都有訓練中心。大家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看看,比如一些夏季課程(Summer Program)或獎學金的機會。有機會的話,可以前往這些地點進修,無論是倫敦、紐約還是中國大陸,都有不少這一派的音樂治療師。
第 16 章 邦尼引導意象音樂治療法(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ing and Music)
第 16 章講的是「引導意象的音樂治療法」(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簡稱 GIM)。
我自己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正式訓練,只是參加過一兩次相關的研討會或工作坊,透過閱讀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這種方法主要利用古典音樂,引導個案進入改變的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其目標是通過音樂引導的意象,幫助個案更好地了解自己(self-understanding),解決內心衝突(conflict resolution),並促進成長、洞察力和轉變。
這個方法我覺得比較靈性(spiritual),很多音樂治療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就會從科學或人本的角度,進一步深入探討靈性方面的問題。
第 18 章 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第 18 章講的是「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NMT)。因為我受過相關訓練,擁有神經音樂治療的證照,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一個手法。
神經音樂治療最常是在復健醫院等工作場域中應用,特別強調音樂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這一派有大量的研究支持,例如現在在加拿大 Dr. Taut,和 Corinne 的研究,以及在科羅拉多州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進行的工作。
神經音樂治療利用核磁共振(MRI)噪音或其他儀器,深入探討音樂對大腦的影響。這些研究強調音樂、醫療和生物病理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科技儀器的進步來驗證音樂的療效。例如,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和腦神經科學,都現在是很熱門研究領域。
我認為神經音樂治療最令人佩服的是其科學實證精神(這在做研究、當學生時非常重要)。許多研究可以量化並進行統計學分析,這使得音樂治療的效果更具說服力。比起一些看不到、摸不著,比較難量化的心理動力學、深度分析或 GIM 方法,神經音樂治療的方法更可以通過數據來追蹤和驗證。
此外,神經音樂治療經常利用最新科技,如各種傳感器、步伐探測器和音樂應用(app),將其與音樂和腦神經學研究結合。我認為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非常有趣。
第 19 章 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
第 19 章講的是「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這章的一開始,作者就開門見山的提到這個主題在這裡有點具爭議性。因為社區音樂治療與傳統的音樂治療定義有所不同,它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音樂在社區中的功效。
社區音樂治療的核心價值非常新,主要是在近 20 年才發展出來的。它是在 2000 年之後,發展出以基於權力導向的大系統,來看待音樂與整個社會之間的關係。
這個權力導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個人的權利
生存的權利
工作的權利
文化差異(如皮膚顏色、語言和社會結構)
社會階層
環境和永續經營
美國的音樂治療學者 Brucia 提到,社區音樂治療的模式更像是一種「生態實踐」(Ecological Practice)。它關注的是整個大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改變。這種思考模式之所以重要,特別是在近兩三年疫情影響下,大家對健康的定義和公共衛生系統的狀況都有了新的認識。
在書中提到,這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音樂治療將會越來越朝向公共衛生系統的思考方向發展。這與我們之前所理解的音樂治療,就是「音樂治療師通過音樂媒介,達成不同治療目標的」傳統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 20 章 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
第 20 章是「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這是第二部分的最後一章。
在這一章中,作者講述了表達性藝術治療的重要性,僅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Express" 表達在這種治療中是至關重要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包含了哪些範疇呢?作者提到,它包括藝術治療、戲劇治療、舞蹈治療和音樂治療,這些領域都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範疇中。
Part 2 小結
我們講解了本書的第二部分:不一樣的音樂治療手法和導向。這部分共有十個章節,分別是:
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 Music Therapy)
人本主義音樂治療(Humanistic Approach)
認知行為音樂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發展取向音樂治療(Developmental Approach)
Nordoff-Robbins 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引導意象的音樂治療(The Bonny Method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GIM)
深度分析音樂治療(Analytical Music Therapy)
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
社區音樂治療(Community Music Therapy)
音樂治療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的應用(Music Therapy in Expressive Arts)
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是否對各種音樂治療的手法、取向和不同流派有更多的了解。
每個流派可能流傳於不同的國家,各有其優點和缺點。某些流派如心理動力音樂治療(Psychodynamic)和心理分析音樂治療(Psychoanalytic)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流派則可能是為了推翻前人的學說而成立的。此外,有些流派非常與時俱進,利用科技產品進行測量和研究,發表論文;而有些流派則更強調靈性上的深度成長。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某種公眾利益或權力的表現,通過音樂達到他們的抗議目標,這也反映了音樂在社區和公共衛生系統中的演進方向。
選擇適合你的音樂治療學派
那麼回到今天的問題,我們到底要學哪一個學派呢?
老實說,我覺得這真的看個人。你需要找到與自己的價值觀和治療理念最契合的學派,這裡沒有對錯之分。比如有些音樂治療師專攻較為靈性(Spiritual)的治療手法,而另一些則強調科學實證,認為統計學和論文發表是治療成長的關鍵。
我自己學過許多不同的手法,走訪過一些國家,最終發現每個人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治療方向和介入模式。而且面對不同的個案,你也可能會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例如我現在在精神科工作,遇到的病人種類繁多。有些病人因憂鬱情緒而臥床了一、兩個禮拜,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護士只能照三餐送飯。面對這樣的病人,我會去他床邊試著與他交流。如果他願意跟我講話,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聊天和活動;如果他不願意,那麼我們可以從被動式的音樂聆聽開始介入。
與此同時,面對認知功能良好、能走到治療室來的病人,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自我傷害、割腕或自殺等情況,我的介入模式就會有所不同,一種是以人本主義方式介入,而對另一種則可能會採用分析方式的角度介入。
總之,治療手法取決於個案的需求和能力,治療師會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介入角度。我經常將不同的手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合式的治療方法。面對不同的個案,我可能會結合兩到三個不同的流派。例如,我可能使用 40% 的認知行為學派(CBT),加上 20% 的人本主義學派,再加上 30% 的心理動力學派。這些比例會根據個案的需求和治療目標進行調整。
這就是本書第二部分對不同流派的介紹。不知道大家聽完後是否對有更清晰的了解呢?
Part 3
我現在很快地講一下 Part 3,Part 3 主要根據不同的族群進行分類。
第 21 到 26 章為 Section A,這部分主要探討音樂治療在兒童與青少年中的應用。
第 27 到 32 章為 Section B,講的是音樂治療在成人中的應用。
第 33 到 37 章為 Section C,則是音樂治療在醫療場合的應用,即 Medical Music Therapy。
總結
這本書的一開始是講述音樂治療的定義、倫理、研究和發展方向等,但因為今天這一集主題的關係,我們側重於 Part 2 不同的音樂治療流派與手法,最後 Part 3 講的是音樂治療在不同族群中的臨床應用(Clinical Applications)。
希望大家聽過這次的 Podcast 之後,對音樂治療有更深的認識,然後這本書也是許多音樂治療學校指定的教材喔。謝謝大家今天的收聽!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