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疾病類型——厭食症(Anorexia)。根據 DSM-5,它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別。要理解這種病症,首先需要考量症狀的持續時間以及嚴重程度,這也是判斷是否達到診斷標準的重要依據。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從未接觸過厭食症患者,但實際上,輕微的症狀往往不易被察覺。常見的表現包括體重過低或經常不吃東西等。這些跡象可能因為症狀輕微而被忽略,但如果症狀持續,還是需要加以關注和評估。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厭食症的定義:體重過輕、害怕吃飯、扭曲的身體意象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以極端減重和對進食的強烈恐懼為特徵的進食障礙。厭食症通常會伴隨明顯的低體重,醫院常用 BMI 指數來診斷和評估病患的狀況。這不僅僅是體重過輕,更關鍵的是患者對食物的恐懼程度,這種恐懼可能導致患者完全拒絕進食,甚至需要醫療干預如插鼻胃管來維持生命。
厭食症的症狀不僅表現在體重上,還包括扭曲的身體意象和缺乏病識感。許多厭食症患者認為不進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疾病。
這種思維模式在病房中尤為顯著,特別是在一群厭食症個案之間,容易形成同溫層互相取暖,強化了彼此的行為。她們有時候會對於進食感到罪惡感,甚至拒絕插管進食,因為覺得插管會直接影響到外觀。某些患者即使達到最低 BMI 標準也僅僅是出院的條件,並不是完全康復。對於未達到最低體重標準的患者,他們會被轉往專門治療厭食症的醫院,住院時間可能從三到五個月不等,這些都是更嚴重的病例。
厭食症的成因:創傷與環境的影響
厭食症的成因十分多元,涉及遺傳、所處環境、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厭食症並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家族遺傳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環境因素則同樣不容忽視。
在環境因素方面,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人,尤其是在高度競爭、標準苛刻的職業中,會更容易受到厭食症的影響。例如明星、藝人、模特等行業,大眾對這些職業的外表要求極高,這些從業者的體型和外貌經常被放大檢視。在這樣的壓力下,許多人會因為無法達到外界的期待而產生強烈的焦慮,進而可能發展出厭食症。
此外,職業舞蹈家和運動員,特別是芭蕾舞者,也容易受到厭食症的影響。由於古典舞蹈對體型和動作的苛刻要求,舞者常常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可能因為體型問題而感到自卑,擔心自己無法達到輕盈的舞台效果。芭蕾舞界的競爭非常激烈,例如《胡桃鉗》這樣的重要角色位置,往往充滿了巨大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厭食症患者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這些家庭往往對孩子的成就有極高的期待。當患者無法達到家人或社會的標準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深深的愧疚與罪惡感,這種愧疚與罪惡感也是許多厭食症患者的共同特徵。
總的來說,厭食症的成因複雜且多樣,除了遺傳因素,外在環境與內在性格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理解這些成因對於更好地預防和治療厭食症至關重要。
厭食症的臨床治療方式:整合醫生、心理師與其他治療師
在治療厭食症的過程中,醫院通常會採用整合性的治療介入,這包括醫生、心理師以及其他治療師的合作。醫生通常會開立抗憂鬱藥物來幫助患者,心理師則主要負責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改變的思維模式。
除此之外,「家族治療」也是一個關鍵的治療方法。在許多厭食症個案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親子溝通模式,往往存在問題。例如,個案可能因為母親未能適當回應她的需求,而感到內心沒有受到尊重,或是她的聲音沒有被聽見。在這類個案中,親子之間的互動問題往往是導致病情的關鍵因素。因此,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溝通模式是治療厭食症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我會為個案進行個別治療,有時也會帶領團體治療。在這邊列出七個較為代表性的音樂治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根據個案的具體需求進行調整。對於一些個案來說,身體覺察可能是必要的,而對於其他個案,情感的表達和釋放則更為重要。
1. 音樂與繪畫:情緒覺察指認、建立關係
這個活動的核心是使用音樂與繪畫來進行情緒覺察。案例中,有一位個案最喜歡的歌曲是《The Wave》(海浪)。在活動中,讓他邊聽這首歌邊畫出海浪和海鷗,並用不同顏色表現海浪的低、中、高層次。這個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個案透過繪畫和音樂來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視覺化地表現出情緒的起伏。
這位厭食症的個案在完成繪畫後表示,因為畫畫和聽音樂,心情已經稍微好轉,從較低層次的浪達到了中等高度的浪高。然而,他也指出,等到用餐時間,心情可能會像海浪一樣下沉到谷底。這反映出他們整天都在思考吃飯的問題,無論是在家族治療、職能治療(OT)或其他活動中,都會無意識地想到「等一下吃飯怎麼辦」,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耗費精力的。
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幫助個案更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起伏,並且透過視覺藝術來表達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檢視(Emotional Check-in)方法不僅幫助個案認識自己的情緒,還能有效地促進與個案之間的關係建立。
臨床評估的方法
在臨床工作中,建立一個全面的個案檔案(Profile)對於治療過程至關重要。這個檔案不僅僅是由治療師填寫的,臨床人員和個案管理師也能夠參與其中,提供他們的專業見解和觀察。我們也在尋找適合的情緒檢測工具(Emotional Check-in),除了像貝克憂鬱鬱量表這樣的常見工具外,我們希望找到更多能夠在不同職務間能共享使用的評估方式。
在考量如何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時,需要依據團隊中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在我所工作的醫院裡,我們比較專精於 CBT(認知行為療法)和 DBT(辯證行為治療),這些方法主要聚焦於行為健康。因此,所使用的評估工具也會偏向這些治療方法的需求。
當一名新病人來到醫院時,通常會先進行初步的篩查(Screening),這個階段由醫生負責,並形成一個初步的檔案,內容包括個案的轉介原因、家庭背景、社交情況和興趣愛好等。根據個案的需求,有時還會進行 IQ 測試或其他評估,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不一樣的評估。
此外,針對自殺風險的評估通常由心理師進行,這並也不適用於所有個案,因為並非每位個案都有自殺傾向。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會進行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程序,這是個案在接受治療前的一個關鍵步驟。有些個案需要簽署同意書,確認他們已準備好接受治療,並且理解和同意遵循治療師的指示。例如,對於那些體重過低的個案,明確規定他們必須達到最低體重標準,否則將需要插管(鼻胃管)進行營養補充。這些協議有助於個案理解治療的重要性及其目的,確保他們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積極配合。
在臨床環境中,讓個案清楚了解治療的目的、原因和可能後果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有助於治療的順利進行,還能讓個案對自己的康復過程負起責任。
2. 缽與身體掃描:覺察當下與身體的覺察
在厭食症治療中,冥想和身體掃描是非常常見的活動,尤其是通過打缽進行的冥想活動,能夠幫助患者增強對自己身體的覺察。許多厭食症患者由於長期不進食,身體已經變得非常脆弱,因此這種覺察顯得尤為重要。
在與物理治療師(PT)的合作中,我們了解到,對於這些患者來說,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並不合適。在 PT 的療程中,他們不會要求厭食症患者進行大量運動或復健,而是採取一些比較被動的活動,如打缽和身體覺察,來幫助患者慢慢恢復對身體的感知。
曾經有一次在 PT 的小組療程中,四名患者一起參加活動,這些患者的診斷各不相同。其中一位厭食症患者在打羽毛球時,由於身體過於虛弱,最終無法支撐而昏倒了。這樣的情況表明,對於厭食症患者來說,運動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甚至可能導致身體上的反應。
因此,在設計治療方案時,我們特別注重這些患者的身體狀況,避免進行過於激烈的活動,而是採取比較被動的方式,如進行打缽冥想和身體掃描,以達到身體覺察的效果,並逐步幫助患者恢復身心的平衡。
3. 即興或 Body Percussion:活在當下與自我情感的表達
在治療過程中,音樂即興和自我情感的表達是另一項常見的活動。我注意到,許多個案在面對治療時幾乎沒有什麼臉部表情,有些個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不太會與人交流。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成為了一個非常好的媒介。
我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即興演奏。我會問個案:「今天你的感覺怎麼樣?哪一個聲音或樂器可以代表你今天的心情?」這樣的設計旨在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樂器,並藉此指認出他們的情感和情緒。
在這個活動中,還有一個有趣的遊戲是身體打擊(Body Percussion)。這項活動讓個案探索自己的身體能發出什麼聲音,但這需要非常小心地進行。身體打擊並不是激烈地敲打頭部、身體或膝蓋,而是通過非常緩慢的動作來進行,更多的是一種撫摸和安慰自己的過程。
在觀察中,我發現,個案在進行這項活動時,通常是緩慢的,這表達了一種自我撫慰、自我安撫的概念。他們與自己的身體連結,發現「原來我可以給自己這樣的觸感」或是「我可以這樣讓自己感覺良好」。這些活動帶有強烈的自我照顧和自我接納的內容,幫助個案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接受當下的自己。
因此,身體打擊是一種非常柔和的介入方式,重點在於讓個案覺察到自己的身體,並學會活在當下,與自己的情感和身體連結。
4. 情緒卡片:指認與覺察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候個案可能不願意參與樂器演奏,甚至對治療過程顯得冷漠、缺乏表情。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選擇使用情緒卡片作為引導工具。
我會挑選出一些基本的情緒卡片,如恐懼、憤怒、喜悅、悲傷、厭惡、忽略和驚訝等。此外,針對厭食症個案特有的情緒,我還會加入羞愧、害羞和愧疚這些卡片,特別是在他們面臨對自己身體形象的扭曲認知時。
許多厭食症個案經常感到自己不夠苗條,這種對身體意象的扭曲,常伴隨著深深的愧疚感。他們可能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高期望而自責,或者作為模特兒未能擁有完美身材而感到羞愧。
當個案表現出冷漠或缺乏情感互動時,我會拿出這些情緒卡片,詢問他們今天的情緒是哪一種,並邀請他們通過選擇的情緒,參與即興音樂活動。
5. 正向情緒歌單的建立:情緒調節,營造放鬆、自由、幸福、認同感等正向的氛圍
第五個活動是我經常會與個案共同創建一個正向情緒歌單,這個歌單的目的是幫助個案調節情緒,營造幸福感、放鬆感,以及其他正向情感。許多厭食症個案往往感到自己不夠好,總是無法達到他人的期望。透過與他們一起聆聽音樂,並詢問他們哪些歌曲能讓他們感到放鬆或幸福,我們會在 Spotify 上共同創建一個歌單,可能會命名為「我的自由」或「My Freedom」。
這樣的歌單不僅在治療室內使用,個案也可以在回家後或任何時候播放,幫助他們自主調節情緒。我還會根據不同的需要,創建其他類型的歌單,如感恩歌單、
放鬆歌單,以及 Good Vibes 歌單,這些歌單都能為個案提供持續的情緒支持。
6. 歌詞討論:發展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y)
在治療中,發展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y)也是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在個案感到心情低落或開始與他人比較時。我經常使用一些具啟發性的歌曲,如 BTS 的《Love Myself》,來進行討論。
我們會討論什麼是自我照顧,以及如何通過不與他人比較來愛自己。這對於那些在高度競爭環境中成長的年輕模特兒尤其重要,他們常常會陷入自我比較的陷阱。通過討論這首歌的歌詞,我希望幫助個案發展出更積極的應對策略,學會在不斷比較的社會壓力下保持自愛和自我接納。
7. 鼓圈(Drum Circle):提供社交技巧與人際效能
最後一個常見的活動是鼓圈(Drum Circle),這是一個集體活動,主要是在提升個案在社會中的社交技巧與人際效能。在鼓圈中,我們會透過不同的節奏和團體互動來發展個案的社交能力。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會進行問題與回答(Call and Response),然後通過口頭討論像是:「剛剛的節奏是聽誰的?我們為什麼一起打得很大聲、一起有很亢奮的感覺?或者為什麼大家今天都打得很無力?我們今天大家都是心情不好嗎?」反思剛剛的節奏和情緒表現。
這些討論幫助個案理解他們的行為是如何影響團體的動態,並促進團體凝聚力。這種團體活動不僅有助於個案在治療環境中的成長,也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互動打下基礎,提升他們的人際效能。
總結
在治療厭食症的過程中,我經常與其他心理師和治療師合作,運用多種行為治療方法,如 CBT(認知行為療法)和 DBT(辯證行為療法)。在我所工作的醫院裡,我們的治療方法主要聚焦於這些行為。以上這些方法的選擇是基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在面對厭食症患者時,這些方法能夠提供實際的支持。
然而,儘管有了這些專業的工具和方法,治療過程依然充滿挑戰。厭食症患者的問題往往涉及廣泛,如家族關係、母女互動模式、學校壓力和課業負擔等,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來逐步處理。我經常看到一些患者雖然參與了治療,但情況並未完全好轉,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心理治療的過程並不僅僅是為了「治癒」。
心理治療或心理介入的重點在於陪伴患者,幫助他們自己產生想要好起來的動力。我們作為治療者,更像是陪伴者,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與他們一起尋找合適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患者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我們會全力支持;如果他們陷入困境,我們的目標則是盡量不讓他們陷得更深。
心理治療的工作本質上具有藝術性,我們使用音樂作為治療的媒介,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位治療師都有自己擅長的介入手法,無論是測驗、牌卡、音樂、藝術還是肢體,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治療方法越多元,對患者來說越有利,因為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支持。
今天的分享讓我再次體會到,心理治療並不是簡單的「治癒」過程,而是通過陪伴和支持,幫助患者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康復的道路。
如果大家對這些觀點有共鳴,或有任何問題和感想,歡迎隨時留言或與我們聯繫。今天的音樂治療與厭食症介入的討論就到此為止。
🔗 節目內容相關連結
The Wave Dean Lewis - Waves (Official Video)
BTS (방탄소년단) 'Answer : Love Myself'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