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療音樂 feat. 徐銘鴻博士:走在音樂治療的路上也是一路自我反省的歷程

作家相片: Zoe WengZoe Weng

本篇文章為療音樂訪談 — 徐銘鴻博士:走在音樂治療的路上也是一路自我反省的歷程的文字版整理版。



文章封面


關於徐銘鴻博士


  • 英國劍橋音樂治療研究中心 資深研究員

  • 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音樂治療博士

  • 英國註冊音樂療師

  • 英國Methodist Homes (MHA)資深音樂治療師/ 部門管理



本集內容我們聊到




音樂治療的認識與求學過程


我在臺灣大學時期就讀臺南師範學院的音樂教育系,當時的專攻是聲樂。原本計劃畢業後繼續前往國外深造聲樂。但在大二或大三的時候,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老師向我們介紹了「音樂治療」。老師提到音樂治療未來可能會成為一門熱門學科,讓我對此產生了興趣,並開始自己找資料來了解音樂治療到底是做什麼的。


當時,我對音樂治療的實務應用並沒有很清楚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所以事實上不知道唸完之後,想要往哪一種族群跟環境來介入發展。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很厚的英文書籍,雖然那時英文程度還不夠好,但我就開始慢慢閱讀,後來不斷在網路上去買不同的書,來增加對音樂治療的理解。


我原本打算去美國念音樂治療,因為大部分教授都是從美國回來的。然而那年發生了 911 事件,家人因此希望我不要前往美國。因為我當時只會英文,所以也考慮過澳洲,但最後選擇了英國。英國的音樂治療訓練不太依樣,他們的理論基礎帶有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對我來說非常有趣,於是我決定往這個方向發展。其實在一開始我也沒有打算成為研究人員,因為我當初學習音樂治療就是希望成為一名專業的音樂治療師,對那時的我來說,夢想就是完成學業後,留在英國尋找相關的工作機會。


我當初念音樂治療的課程結構是,最初的學習階段是為期 18 個月的文憑課程,完成後便可取得 diploma,而若在五年內完成碩士論文的撰寫,便能正式取得碩士學位。就在這段學習的過程中,我在第二年時開始對失智症的音樂治療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份興趣源自於我在醫院進行實習時的經驗,當時我有跟失智症長者一起工作,那我就非常有興趣。雖然我也有跟小孩子一起工作,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沒有很有興趣。



畢業後開發音樂治療在安養院(Care Home)的職缺


畢業後,我決定去探索可能的工作機會,發現了許多安養院(Care Homes)。當時音樂治療在這些機構中並不普及,於是我決心要開拓這一領域。初期我在一家安養院做每週兩次、每次一組(Two sessions per week. Two groups per week.)的療程,同時也向其他安養院投遞了許多信件,詢問他們是否需要音樂治療服務。


我攜帶電腦和簡報到各家安養院,向安養院的經理們開會介紹音樂治療的價值和成效。隨著持續推廣,那間一開始 Two sessions per week 的安養院,邀請我在他們隸屬大集團的的年度會議上發表音樂治療的演講。演講結束後,他們馬上決定創立一個全職音樂治療師的職位。我便去應徵並成功拿到這個職位,之後在這家公司穩定工作多年,一直到今年。


這間機構是國家級的慈善機構,叫 MHA(Methodist Homes Association),他們的安養院是全國性的,遍布英國、蘇格蘭、威爾斯等地。他們除了安養院,還提供護理協助的公寓服務,讓更多長者能享受到音樂治療的好處。


雖然我一開始的目標只是當一位臨床治療師(Clinician),但當時的確有點像「sales person」,一天到晚帶著信件和簡報,到各個安養中心介紹音樂治療。我會把印出來的宣傳資料寄去各個安養院,只要他們有興趣,我就馬上到那間安養院向他們經理約見面,好像要把音樂治療的理念「賣」給他們。這種過程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大量的說服和解說。


這個真的很重要,我當時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現在我發現很多在英國念音樂治療畢業生,他們畢業之後會建立自己的公司來推廣音樂治療業務。他們不僅向安養院等機構提供服務,還會通過撰寫提案,向英國的慈善機構申請獎金(英國很多這種慈善機構是專門頒發獎金的)。這樣一來由慈善機構支付費用,安養院就不用有額外支出,就能得到音樂治療服務。


我那時候的開發方式是較為簡單的,但其實音樂治療的市場需求一直存在,以英國為例,全英國現在大約有 900 到 1000 位音樂治療師,相較於英國龐大的人口數,這個數量是相當少的,這意味著市場仍有非常大的開拓潛力。所以,成為音樂治療師就意味著我們要不斷開拓新合作關係。



音樂治療師們在英國的工作狀況


說來幸運,當初我並未計劃進入學術界,最初的夢想只是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但從我進入公司做音樂治療的第二年開始,公司認為音樂治療具有投資價值,所以就開始申請獎金,然會自己投入金錢,後來我們就創立了一個音樂治療部門。從我成為公司的第一個音樂治療師,到目前我們在全英國已有 26 到 27 位音樂治療師。從第二年部門成立開始,我便成為音樂治療部門的經理,職稱是 Lead Music Therapist,負責推廣音樂治療的價值,並向外界討論這項服務的效果。然後,我就發現我很需要證據,所以有必要用科學研究來證明音樂治療的成效,我就發現好像要去研究,也開始有了興趣。


2013 年,我在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的指導教授 Helen Odell-Miller 教授建議我進一步鑽研音樂治療的理論和研究,她鼓勵我攻讀博士學位(PhD)。在她的指導下,我開始進行博士研究,並於 2018 年順利完成學位,也開始有機會進行音樂治療的研究。


隨著博士學位的完成,我進入了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創立的的劍橋音樂治療研究所(Cambridge Institute for Music Therapy Research)。這個研究所專注於音樂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並設有專門的研究職位。我擔任 Research Fellow,這是一個純研究職位,主要負責推動音樂治療的學術研究,而不需要教課。



從臨床轉變到學術工作的過程


我只有在音樂治療碩士班的學生需要額外的課程時,才會被邀請去授課。例如,如果有一些對失智症或老人照護領域有興趣的碩士生,我有時就會被要求去講授關於失智症音樂治療的課程,或者被邀請去擔任的他們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實際上我一週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行各種研究專案,很少參與授課或學生的督導工作。


雖然這份工作專注於研究,但作為研究員也有另一層壓力,那就是必須不斷申請研究經費。學術界很依賴研究經費,因此當研究員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一天到晚都在撰寫研究資助申請(Research Grant Application)找經費,在學術界工作就是這樣子。


雖然做研究和臨床工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域。但是我認為要從事音樂治療研究,必

須先累積一定的臨床經驗,才能做真正的做研究,否則很難去發現有哪些問題需要去解答。所以我很幸運的是先有了以前的臨床經驗,然後現在才開始專門在做研究。其實搞不好所有醫護專業人員都是一樣的,不論是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還是音樂治療師,在臨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會激發我們去尋找答案,所以這真的是要靠臨床經驗去累積起來的。



居家音樂治療與失智長輩照顧專案:Homeside 專案與研究介紹


我參與的 Homeside 是一個大型的國際研究計畫,旨在研究居家環境中對失智症患者進行音樂和閱讀介入的效果。這是專案是與五個國家合作,包括英國、德國、波蘭、澳洲和挪威,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方式進行。


每個國家需招募 99 對「失智症患者與其家庭照顧者」的組合,其中一人是有失智症診斷的,另一人是照顧者。這些組合被隨機分配至三個實驗組別:第一組接受音樂介入(Music Intervention),由音樂治療師設計的活動協助患者;第二組為閱讀介入(Reading Intervention),由職能治療師(OT)或社工協助進行;第三組則為標準照護(Standard Care),無特殊介入。


從參考文獻來看,大部分音樂治療的研究多集中於醫療機構或安養院,針對「居家照護」(就是在一般人的家裡面,而不是在任何的老人院或是醫院)的研究仍然不足。而 Homeside 專案旨在填補這一空白,將音樂治療引入社區,並應用在家庭照護上,提供居家長輩更貼近生活的支持。這項研究在疫情期間尤為重要,因為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無法探望、缺乏社交支持,這對患者的情緒與生活質量影響極大。尤其在華人文化中,許多長輩希望在家中安養。Homeside 的居家音樂治療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解決方案。


Homeside 項目很幸運的爭取到了 JPND(Joint Program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Research)的獎金資助,這是歐洲專門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大型資助計畫。JPND 採用跨國合作模式,每個歐洲國家都有一個代表性機構參與資助。各國機構將資金集中於 JPND 平台,並共同支持選定的跨國研究專案。例如,在 Homeside 專案中,英國部分的經費由 Alzheimer Society 出資,而德國、波蘭、奧地利等國家則由當地機構負責資助。我們的領隊來自澳洲墨爾本大學,雖然澳洲並不屬於歐盟,但應該是只要有與歐洲國家合作的計畫,仍可符合 JPND 資助資格。



音樂治療的標準化手冊(Manuel)


Homeside 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標準化療程的制定,透過制定療程手冊(Manual)和操作流程(Protocol),可以確保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實施的音樂治療療程一致。英國的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國家醫療系統對療程的標準化有高度的需求,他們會針對不同的治療項目發展標準化手冊(Manuals),這樣不論是哪一家 NHS 醫院,治療流程都可以保持一致。這種標準化意味著只要醫療人員接受了手冊上的訓練,便能在全國範圍內提供統一的療程。


以音樂治療為例,雖然經過訓練的音樂治療師能夠針對不同年齡層和需求進行治療,但這並不代表對失智症長輩的音樂治療,就能自動被認定為有效果。所以我們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來實證音樂治療對特定族群的療效,例如 Homeside 這樣的多國性專案,。


我們可以把標準化手冊看作是音樂治療界的「麥當勞套餐」,這個手冊就是讓全球不同國家保持療程一致的依據。這種標準化讓治療師能夠根據統一的流程提供療程,使音樂治療在全球不同地區都具有一定的療效。



居家的音樂介入模式:因為治療師為照顧者的指導者


Homeside 專案的模式是由音樂治療師訓練照顧者,而非治療師直接提供治療。


照顧者會接受三個訓練療程、每次課程約兩小時,共計六小時的培訓,而音樂治療師會按照手冊進行訓練,教導照顧者如何使用不同的音樂、方式和技巧來幫助失智症患者調節情緒,比如當患者情緒低落或煩躁時,使用適當的音樂來舒緩情緒。


這些課程還會教導照顧者如何選擇合適的音樂以及最佳播放時機,因為每個人對音樂的反應不同。透過這些訓練,照顧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運用音樂來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另外,就像其他醫療專業一樣,例如物理治療師在完成治療後,會指導患者在家中自行完成特定運動。透過 Homeside,我們希望證明音樂治療師也能訓練、教導照顧者,使他們能在日常生活中獨立使用音樂治療技術。


如果這套模式能全球推廣,那就像是音樂治療界的「連鎖企業」,讓不同國家的患者都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居家音樂治療。



各種評估工具:多角度衡量音樂治療成效


在 Homeside 專案中,最主要的成效目標之一是減低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問題,例如暴躁、焦慮、抑鬱,甚至是動機不足。


為了衡量這些情緒變化,我們採用了一種經過科學驗證的問卷 MPI(Motivation and Problem Inventory)。這個問卷由照顧者根據患者最近一個月的行為表現來填寫,在治療前後進行對比。數據的降低會,比如說從 5 分降低到只有 2 分的話,就顯示出情緒問題的改善幅度,幫助我們評估療程的效果。


我們在 Homeside 設計了大約 12 種評估工具,分別針對患者和照顧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除了情緒評估,我們也會測量照顧者的健康狀態、生活品質、與患者的互動質量和關係變化。這些評估涵蓋的範圍非常全面,能夠更深入地觀察音樂治療對患者與照顧者的整體影響。



國際性的合作研究:多國協作中的挑戰與機遇


在跨國合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文化差異。五個參與國家在文化、語言以及音樂治療的方式上都有差異,這讓我們在協調統一標準流程時面臨不少困難。比如,我們常在會議中討論各國的特殊需求,並試圖在標準手冊的框架內找到共同點(Common Ground)。這樣的過程不容易,意見分歧在所難免,經常需要花時間調整並達成共識。


剛開始我們的會議氣氛有些緊張,大家有時甚至會激烈爭論,但是三年過後,隨著合作的深入,我們漸漸建立了共識,現在的協作也更和諧了。這種合作過程讓我深感奇妙。


對我們而言,這樣的音樂治療研究能提供學術證據,讓國家有依據去立法。以英國為例,任何醫療服務若要納入法律保障,都必須有科學數據和研究支持,否則不會被認可。



對於音樂治療學生的建議:音樂治療不簡單,是一個自我反省的歷程


首先是語言能力,這非常重要。音樂治療的核心是與人溝通,在海外學習的學生需要在實習的療程中和當地人接觸,因此流利的語言能力是必要的。


此外,要有心理準備,音樂治療師的職業生活可能比較多變,畢業後未必能找到全職工作,往往需要在不同地點兼職,可能今天在這邊上兩天班,但另外一個上半天班,那邊上一天班。所以對這份職業的彈性和流動性要有足夠的適應力。


學習音樂治療的過程也並不容易,我和很多同學都覺得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因為在學習如何幫助他人療癒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不斷探索自己,深入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問題。這個過程有時候會讓人發現,原來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尚未解決的課題,這對音樂治療師的成長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



音樂治療未來的研究方向:融合科技與實證科學


在英國,甚至全球都一樣,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音樂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有許多公司開始開發相關應用程式(App),例如想利用音樂來解除焦慮、幫助健康。我們也看到電腦遊戲的開發者想要與音樂治療師合作,一起創造針對認知功能訓練的遊戲,特別是預防失智症的部分,透過遊戲和音樂來刺激大腦。所以現在許多科技公司對音樂治療充滿興趣,他們希望利用音樂來設計有助健康的應用程式或遊戲,這也讓音樂治療師有了更多與科技合作的機會,例如開發能夠提升認知功能、改善情緒的遊戲和 App。


那麼隨著音樂治療市場的發展,我認為學術方面就必須更加注重實證科學(evidence-based practice),也就是需要更多科學依據來證明音樂治療的效果。像是我的同事,他們許多研究已不再只使用問卷調查,而是引入了生理數據,例如腦波(EEG)測量、壓力荷爾蒙測試(如利用唾液或頭髮樣本)。為了要進行這些實證研究,音樂治療師就需要具備生物、物理和統計等跨學科的知識。


未來的音樂治療研究會更加倚賴這些科學工具與方法,這樣才能在學術界和醫療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並為患者帶來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歌曲分享:《Moon In The Morning》——Adam Melchor


最近我常在 Spotify 上聽到一位歌手,叫 Adam Melchor。他是美國的歌手,畢業於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主修歌劇。不過他的音樂風格偏向民謠(folk)和原聲(acoustic),以吉他伴奏為主。他的作品裡有一首歌叫《Moon in the Morning》,我不確定名字是不是這樣,但我非常喜愛這首歌。可能因為他學過歌劇,音樂裡帶著很真誠的情感,旋律優美,歌詞也很誠懇和有感情,讓人感動。也許是因為我在臺灣也是主修聲樂,我特別喜歡這種充滿情感的音樂風格。



給療音樂聽眾的話


音樂治療是很有趣的。我這輩子做過的最好的選擇就是決定成為音樂治療師,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然後我現在也在做音樂治療。我相信如果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這個領域會發展得更為壯大,所以:追求你的夢想,這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也歡迎你們來英國,來劍橋找我參觀音樂治療研究院,隨時歡迎大家!



🔗節目內容相關連結


徐銘鴻博士經歷簡介


研究發表

HOMESIDE: home- based family caregiver- delivered music and reading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protocol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ail: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


歌曲分享

Adam Melchor - Moon In The Morning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