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樂治療師怎麼做評估?音樂治療評估工具的介紹與應用

作家相片: Zoe WengZoe Weng

今天我們要探討音樂治療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評估工具(assessment)。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文章封面


什麼是音樂治療的評估工具?


首先,什麼是評估工具呢?在音樂治療中,我們通常不進行診斷,而是透過評估和評量來獲得相關資訊,幫助音樂治療師計劃適合的療程。這些評估工具能夠提供重要的訊息,讓治療師更好地理解個案的需求和能力。


在學習和使用這些評估工具時,我們不僅能了解個案的能力,也能夠在醫療團隊中更有效地溝通。這些工具不僅能量化個案的狀況,還能作為我們在醫院中做簡報或介紹時的有力支持,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其他專業人員協作。


在音樂治療的第一次個案評估中,治療師通常會收集個案行為上的基本準則,也就是他的基線(Baseline)。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透過這樣的基線,治療師可以規劃並發展整個療程的進行方式。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在談到評估時,強調了幾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1. 文化背景適應性:首先要觀察個案在文化上是否適合使用這種評估工具。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音樂和歌曲,這些都可能影響個案的認知能力。因此,了解個案的文化背景是評估的第一步。

  2. 行為記錄的準確性:在進行評估時,詳細記錄個案的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曾經做過的小朋友個案中,有一個規則是小朋友必須在一分鐘內回到地毯上。這就需要清楚地界定什麼是「在地毯上」,並精確記錄個案的行為。

  3. 辨認功能狀態:第三點是要辨認個案的功能狀態,了解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

  4. 數據分析與詮釋:第四點是治療師要能夠分析和詮釋從評估中得到的數據和資料,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

  5. 評估結果的記錄:最後,評估可以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後續的治療計劃制定。


這些是 AMTA 提出的幾個評估注意事項,其實不管在哪個學校或國家,音樂治療的評估與評量課應該都是一門必修課。



SAMTA:特教音樂治療評估工具


當我開始學習音樂治療時,接觸到的第一個評估工具就是 SAMTA(Special Education Music Therapy Assessment Protocol),即特教音樂治療評估工具。這個工具專門為特教領域設計,主要是供音樂治療師使用。透過 SAMTA,治療師可以評估特教個案的需求和能力,並據此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



MATADOC:專門為意識障礙個案設計的評估工具


我也學習過一個評估工具叫做 MATADOC(Music Therapy Assessment Tool for Awareness an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這個工具最近在台灣也變得很受歡迎,因為有一些線上講座介紹了它的應用。MATADOC 是專門用來評估意識障礙的個案,例如植物人這類的病患。它最早在倫敦皇家醫院被使用,主要針對神經系統障礙患者,幫助醫生判斷病患是否仍有意識,並評估應該如何進行治療介入。


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中,MATADOC 這個工具非常實用。例如,在養老院工作時,我經常遇到一些臥病已久的長者,其他專業人員有時也不太知道該如何介入。因為這些長者臥床已久,但介入和干預的方式卻往往不明確。而在這樣的情況下,MATADOC 這個方法能夠很好地引導治療師進行觀察,提供有效的介入策略。比如說,治療師可以根據工具的引導,先站在病床的左邊,再站到右邊,觀察長者的眼球是否跟隨移動。


這種工具特別適用於那些其他專業的治療師不太知道如何互動的情況,例如腦損傷的患者,特別是那些意識微弱(minimal conscious state)的植物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來理解和介入這些較重症的個案。



柏林藝術大學的舒馬赫教授 Prof. Schumacher 與他的 EBQ 測驗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 EBQ(Empathic Bonding Quality),這是一個用來評估音樂治療中治療關係品質的工具。這個工具是由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 Karin Schumacher 在 1990 年的時候,與一位發展心理學家合作開發的。他們在柏林進行這項工作,並與挪威的學校合作,進行了更多的研究。Schumacher 教授專門研究音樂治療與特殊教育領域,特別是在與自閉症兒童的工作中,發展了這套評量系統。


EBQ 包含四個主要的量表,分別是 KEBQ(身體情緒的治療關係品質)、VBQ(口語表達的治療關係品質)、IBQ(樂器的治療關係品質)和 TBQ(與治療師之間的治療關係品質)。每一個量表都針對不同的行為和表現進行評估,並以 0 到 6 分的範圍來量化。分數的高低代表了治療關係中的不同品質,而非好壞的絕對標準。



1. KEBQ(身體情緒的治療關係品質)


這個量表測量個案在治療過程中的身體動作與情緒表現。比如,小朋友是否在治療室內跑來跑去,還是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如果他在這方面得分高,可能表示他非常活躍,與治療師的互動也較多。



2. VBQ(口語表達的治療關係品質)


這個量表評估個案在治療中的口語發展情況。小朋友是否有講話?講了很多話還是只發出一些聲音?這些語言是否有意義?



3. IBQ(樂器的治療關係品質)


第三個量表評估的是使用樂器上面的關係。音樂治療師通常會使用各種樂器來進行治療,所以這個量表觀察小朋友是否自然地運用了這些樂器,或者他是否一開始就不太玩這些樂器。他如何使用這些樂器?治療師之間的互動如何?



4. TBQ(與治療師之間的治療關係品質)


這個量表評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互動關係。觀察他們之間是否有眼神接觸?或者他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他們是一起在 Xylophone 上演奏嗎?還是各自在角落進行平行遊戲,沒有特別的接觸?


這套評估工具不僅在自閉症兒童中應用,也被廣泛使用於其他需要音樂治療的特殊群體。EBQ 的特點在於它細緻地量化了治療關係的品質,幫助治療師更好地理解和改進與個案的互動。


儘管使用這些量表需要經過大量的專業的訓練,但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可以用來評估和改善治療過程。


這本書相當厚重,因為這些老師們設計了這套評量工具,因此他們也積極地舉辦許多工作坊,讓參與者能深入了解這個工具的設計原理,並釐清使用中的細節問題。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參加這些工作坊,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評量工具。



評估工具在音樂治療中的應用


治療關係的評量與解讀


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評估工具的使用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處理不同診斷的個案時。不同的小朋友可能會發出相似的聲音,但這些聲音的意義卻截然不同。例如,一個自閉症加上智能障礙的孩子,可能只會發出簡單的「啊,啊,啊」聲音,而另一個孩子則可能已經學會識字,並能說出物品的名字。即使他們的年齡相同,在評估時,這些差異需要被清晰地記錄和理解。


在評分過程中,這套評估工具提供詳細的分數定義。例如,0 到 6 分的範圍內,0 分表示沒有發生特定行為,1 分表示有簡單的聲音發出,2 分表示有功能性的聲音,3 分表示有意識地發出聲音。這些定義有助於治療師在實際操作中更精確地進行評估。


這種評估方法非常有趣,它不僅使用描述性的方式來記錄治療關係,還包括圖示來展示治療師和個案之間的互動。例如,藍色的箭頭代表個案,綠色的箭頭代表治療師,這些圖示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彼此之間的互動方式。在我以前的學習中,我習慣用描述性的方式來記錄,但在這裡,我發現用圖畫的方式也非常有趣。


當然,這種評估方式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和反應方式,有些孩子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 4 分,而另一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分數。0 到 6 分的分數並不代表好壞,而是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方式來觀察和記錄治療過程中的變化。


然而,這樣的評估分數可能會讓外界,特別是家長或老師,產生誤解。他們可能會認為分數越高越好,而忽略了有些孩子在 3 或 4 分的狀態下已經非常舒適了。這就是評估工具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在與醫生或心理師討論時,我常常會反思,這樣的診斷和評估過程是否會給個案貼上不必要的標籤。



治療關係在歐洲與美國的不同觀點


我個人並不經常使用這些評量工具,因為我目前的工作環境並不在特教領域。然而,這些工具依然是我學習和理解音樂治療的重要資源。我發現,在德國,治療師對於治療關係的重視程度要遠高於我在美國所經歷的教育背景。


尤其 EBQ 這個評估工具,它不僅關注個案的功能性表現,它的第四個量表,更專注於記錄和分析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品質,這一點真的很有歐洲的風格。相比於其他地方,這裡的治療關係探討得更為深入和細緻,這也是我在德國學習期間感受到的不同之處。


這本書挺厚的,裡面提到他們設計這套評量工具的過程,以及背後的理論和細節。因此,這些老師們還是積極地辦了許多工作坊,旨在幫助治療師深入理解這個工具的設計原理,並解答其中的細節問題。



音樂治療評估工具學術訓練與實際應用


最終,評估的關鍵在於如何解讀和傳達這些結果。每一個分數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而治療師的角色就是將這些意義清晰地表達給相關醫療人員,確保治療過程的透明度和有效性。這也是我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強化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向。



🔗節目內容相關連結


AMTA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https://www.musictherapy.org/about/competencies/


Hanser, S. M. (1999). 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Berklee: Boston, MA., p.75-97.



Wendy L. Magee, Richard J. Siegert, Barbara A. Daveson, Gemma Lenton-Smith & Steve M. Taylor (2014) Music Therapy Assessment Tool for Awarenes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MATADOC): Standardisation of the principal subscale to assess awareness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4:1, 101-124, DOI: 10.1080/09602011.2013.844174


Schumacher, K., Calvet, C., & Reimer, S. (2013). Das ebq-instrument und seine entwicklungspsychologischen grundla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